开通186公里,在建250公里,奔赴一座城市的拼搏与发展
转自:投资宁波
《宁波日报》5月30日第6、7版
十年前的今天,宁波举城欢庆——建设五载、贯通城市东西的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宁波由此迈入地铁时代,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十年,从无到有,从线到网,开通运营5条线路、总里程186公里,运送乘客超17亿人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分担率超50%。
十年关山飞度,城市变了容颜。对于有着1200余年建城史的宁波来说,十年的地铁时代如白驹过隙。打开时光的放大镜,我们看到的是宁波拼搏发展的黄金十年——
几乎同期,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从全国城市第17位上升至第12位,港口、开放、制造、文化、民营经济等特色优势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创新力、美誉度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十年间从“线”到“网”飞速发展的宁波轨道交通,已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打开了城市“筋骨”,把宁波从“平面开发”变成“立体延伸”,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引领着城市发展,拉动经济新增长极,成为城市发展从“三江口时代”走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牵引,为“轨道上的宁波”融入“一体化的长三角”奠定交通基础。
“轨道城市”拥抱一体化战略
“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无论自身发展还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始终是最重要的战略支撑。”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迁说,早在2002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就用前瞻性眼光谋划轨道交通发展,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轨道交通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并列入城市配套工程。彼时起,城市高速发展,城区面积快速扩张,客观上也亟需发展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设施,让零散的城市资源串点成线、辐射成面。
2009年,伴随着隆隆的礼炮声,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宁波“驶入”地铁建设元年。开工建设以来,宁波轨道交通持续提速换挡,从“双线施工”到“五线齐发”,再到当前的“八线并进”,重点工程投资逐年跃升。截至目前,宁波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总里程186公里,在建里程约250公里,正向着2025年开通运营里程300公里、2026年400公里的目标全力加快建设。
据统计,自1号线一期开工至今,宁波轨道交通累计完成重点工程投资约1500亿元,特别是近三年,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其中,2024年计划完成重点工程投资300亿元,在全市综合交通投资占比45%以上,对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开通运营十年间,宁波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到“双线运营”,再到“网络化运营”。在地铁的串联下,中心城区空间大幅拓展,城区辐射功能大大提升,强化了三江核心片区与镇海、北仑、奉化、东部滨海等片区,以及东钱湖、甬江科创区等城市重要片区的连接服务。
眼下,市域铁路象山线、慈溪线正加快建设,城市南北将“如虎添翼”。向南,象山线将有力促进鄞州南部和象山地区融入宁波主城区,推动宁波南翼加快崛起;向北,在有了慈溪线的连通后,不仅大大拉近宁波主城与北部副城的距离,还与在建的通苏嘉甬高铁慈溪站实现无缝衔接。
根据已公示的新一轮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重点衔接铁路枢纽的同时,积极对接都市圈邻近城市轨道网。相关线路预留延伸对接绍兴、台州等周边城市轨道网条件。国铁、市域、城轨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的加速融合,不仅为宁波“全市域一体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于拥抱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促进宁波与上海、杭州等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资源整合、发展融合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去年6月,随着国资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轨道、公交优化重组深入推进,在“一流的都市交通综合运营商”的新使命下,宁波轨道交通着力构建“以轨道为主体、地面公交为网络”的现代公交体系,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站城一体”TOD引领重塑城市格局
奉化江畔的金钟地块,曾是“老破小”集中地,彼时,4号线兴宁桥东站选址位于附近。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如今,这里的7.5万平方米土地已被全新的现代化小区、商业体、办公酒店商住综合体替代。
在TOD引领下,轨道交通沿线不断有新的住宅、商业区、写字楼拔地而起。在3号线儿童公园站、仇毕站及4号线潘火到矮柳区间、2号线藕池站等附近,润玺道、未来道、芳菲郡、公园道……一大批TOD开发“红盘”随着地铁建设而跃升为“城市新贵”。对此,家住未来道的吴女士深有感触:“下楼就是地铁,上班和生活都特别方便!”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便捷出行只是基础,以地铁为导向对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更新城市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事实上,从1号线一期规划建设开始,TOD,即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理念,就贯穿宁波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这些年,宁波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成功经验,对轨道交通沿线开发进行整体谋划,推进轨道场站与周边区块的整体开发建设,形成了拆迁再利用地块开发、车场段上盖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站点周边大区块开发四种开发模式,成功打造前殷区块、天童庄车辆段上盖、鼓东区间地下商业街等一系列TOD标杆项目,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近年来,宁波轨道交通加快打造骆驼桥未来社区、东钱湖城市生活创新样本等TOD综合开发示范区,特别是围绕第三期项目和市域铁路建设,谋划和做地地块共60宗,面积2900多公顷,构建多元布局的TOD综合开发集群。围绕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重点与属地政府开展大区块合作开发,发挥协同效应。目前已与鄞州区政府、海曙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下应南、月塘东等多个大区块开发片区,总开发面积超10平方公里,系统推进土地盘活、产业招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致力于打造TOD新城。
在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任越看来,通过TOD开发,可以有效引导城市人流和相应产业、功能设施配套沿线布局,达到“人随线走”“站引人聚”效果,从而构建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激发城市地块的潜在活力。
“虹吸效应”培育城市新质生产力
有关研究表明,每投资1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可带动GDP2.63亿元,增加8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十年来,轨道交通催生、培育了一大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行业、企业。
地铁建设层面,仅开通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就涉及建设施工、地铁设计、列车零部件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等行业。
在宁波,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一列地铁列车的制造,涵盖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20余个省份的配套企业,可谓“一车链千企”。2012年,中车携手宁波市政府、鄞州区政府,积极稳步推进产业基地的各项投资建设工作,轨道交通装备、超级电容新能源、电气设备等项目相继落户宁波。2017年,由宁波中车自主试制的轨道交通3号线列车下线,标志着浙江就此结束了本土不能自主生产轨道交通列车的历史。如今,宁波中车具备了从车体、涂装到总成、调试的完整车辆制造能力,成为浙江省唯一具备轨道交通整车制造全产业链的企业。此外,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还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深化战略合作,致力于打造车辆维保、信号系统“产学研销维”一体化平台以及门系统的全球产业化基地。
从建设到运营,宁波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正不断带动本地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从建设施工来看,随着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由本地企业参与的轨道交通项目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建设初期,宁波轨道交通参建单位以大型央企为主。经过多年培育,宁波宏润建设、龙元建设、宁波建设、宁波建工、宁波市政、浙江新中源、浙江省二建、浙江申永达等多家本地企业加入宁波轨道交通建设中,不仅提升了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施工管理水平,还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除此以外,轨道交通带动了宏大、大丰、华缘等一批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许多原材料、装备及配套服务均为“宁波制造”。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宁波轨道交通也在打造自己的全产业链。近期,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宁波至舟山铁路金塘海底隧道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定海号”和“甬舟号”始发,而这两台盾构机均为宁波轨道交通下属全资子公司销售。除盾构机外,宁波轨道交通还围绕建筑材料、机械装备、民用设备等领域持续深化对外合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拓宽多元化经营渠道。
5月10日,在第十届中国(宁波)绿智轨道交通创新发展论坛上,宁波、青岛、杭州、大连、无锡、苏州、福州7个城市的城轨企业签订了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建立多边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轨道交通对前沿技术的渴求,也使得宁波对人才产生了“虹吸效应”。因为参与研发世界最大断面的“阳明号”类矩形盾构机,从同济大学毕业的安徽人黄毅,如今全家在宁波扎下了根,而黄毅也拥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我在宁波扎根,也在宁波翱翔。”他说。像黄毅这样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宁波轨道交通一项项技术创新、工艺提升“奔甬而来”的,比比皆是。
“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方式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已成为承载青年大学生‘奔甬而来’的重要通道,拉近了在甬青年人才工作与生活的距离。”宁波市人社局人才开发与市场处处长许奇良说。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宁波轨道交通已在全国21座城市、37所院校委培9200余人,覆盖轨道10余个核心专业,其中80%以上大学生为宁波市外户籍生源。
未来已来,新的十年征程正启。根据已公示的《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至2035年,全市规划16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1157公里,未来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中心城区、余慈城区、象山城区和宁海城区。
这已不仅是一份规划,更是宁波人的期待。地铁的车轮,载着宁波人的希望和梦想,载着城市的荣光和未来,滚滚向前,驶向新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