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特色街区“网红”更“长红”?省政协常委热议
四川在线记者陈婷
四川省于2020—2022年实施步行街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21个市(州)重点培育了栖西里、天府111等200余条步行街。“目前,有很多商业街区虽一度‘网红出圈’,却未能实现‘长红’。”5月28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如何打造高品质城市消费场景,持续推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成为委员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眉山市政协主席黄剑东常委认为,“网红”不能“长红”的原因,是缺乏消费转型升级前瞻性布局,未能推动业态更新、建立长久高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消费体验感日渐弱化、场景引爆点逐渐变冷。他建议,制定全省商业街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鲜明商业街区主题,紧盯细分消费群体,“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主打‘市井文化’,而太古里代言‘时尚轻奢’,这就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依托特色街区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对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工党四川省委会内部监督委员会副主任袁冰常委看来,当前,我省依托特色街区营造消费新场景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政策供给精准度不够,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二是空间供给整合不足,‘散’‘碎’‘闲’空间较多,三是产品供给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针对空间供给问题,袁冰提出盘活空间存量、疏通场景营造“梗阻”的两条路径:依托城市体检对“小、散、闲”空间收集整理,借助产业引导基金、资产平台、融资项目,政府统筹与平台收购相结合,提高空间利用集约化水平;选择废弃公园、老旧厂房、荒废商文旅用地等可塑性强、聚集便利度高的空间,通过智能升级改造、综合功能导入、优质业态引进,为低效街区空间焕新“颜值”。
“各地还可以依托不同类型公园特点、周边人群类型,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夜市,打造时尚潮流的沉浸式夜间消费场景。”民革四川省委会委员林金辉常委说,我省已有1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不过度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前提下,探索“包容审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适度放宽“外摆位”“跨门经营”等,打造环境友好、放心投资、生意兴隆的特色街区,有利于进一步讲好四川夜间经济新故事,持续推动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委员们普遍认为,特色街区欲释放更大内需潜力,应当更加突出需求导向、突出消费体验。大家建议,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增加科幻、国潮、露营、Citywalk(城市漫步)等沉浸式、交互式消费新场景;加强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母婴服务、智慧公厕等全方位全龄段公共服务供给,以便利度提升消费体验舒适度。“在街区设置电商孵化、艺术创作、专业展示等多功能场所,加大电商直播、电竞、文创设计、会展演绎等沉浸业态引入,将有助于以区域特色聚集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黄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