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2023-06-29 16:08:00 - 川观新闻

编者按

6月10日,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重磅大展——“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开幕。本次特展汇集全国40家文博机构的珍品文物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达90%以上,开展即成“爆款”:博物馆外排长队,展厅门口排长队,作品前依然排长队,年轻人更成观展主力。这场展览究竟有何魅力?本期天府周末推出“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100讲”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6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全国40家文博机构220件珍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达90%以上),开展以来即成“爆款”:博物馆外排长队,展厅门口排长队,作品前依然排长队,年轻人更成观展主力。川观新闻根据展览单元整理了展出重要文物,让看过或没看过展览的你一览汉字魅力。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展览海报

源:萃图成字,礼序乾坤

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沃士上,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刻绘符号,以类万物之情。而中华文明,在这些承载先民智慧的文明星芒映照下,成涧成溪,奔涌向前。至晚于商代,汉字已走过漫长的“童年时代”,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甲骨文,这也是迄今东亚地区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从中可窥见三千年前商文明的璀璨光芒。周人在继承商文化的基础上,藏礼乐于青铜,铭铸出吉金之上的煌煌周礼。春秋战国,此起彼落的变法革新,诸子并出的百家争鸣推动了文字的普及发展,在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荡洪流中,沉淀出中国第一个思想文化的高峰。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刻符黑陶罐(吴文化博物馆藏)

年代: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

简介:此器作方唇、直口、高领、溜肩鼓腹、平底,颈下部饰凸弦纹一周,两侧置对称贯耳,器表打磨光滑。外腹部有四个刻划符号,呈左高右低中间略高的形式横向排列,为陶器烧成后用锋刃器刻出。关于这四个刻划符号的考释,学术界众说纷纭,或说为文字的先行形态。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人射马石雕(陕西省考古博物馆藏)

年代:距今约4000年

简介:画面为一立人持弓箭射马,呈待发之状。持弓人之面,与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雕像十分相似。学界普遍认为,图画是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石峁遗址出土的人射马石雕,或许记录的是一场战争,也可能只是一次狩猎,但却生动诠释了石峁先民以图像记事的方式,“射”字可能是由此而来。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史墙盘(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年代:西周共王时期

简介:墙盘型巨大,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底部铸有铭文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十三年兴壶(宝鸡周原博物院藏)

年代:西周懿王时期

简介: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共出十三年兴壶两件,大小、纹饰、铭文完全相同,此为其中之一。十三年兴壶长颈,扁腹,龙首衔环,颈饰凤鸟纹,盖缘和腹部饰鳞纹,盖顶饰长冠凤鸟,圈足饰波曲纹。盖榫和颈外壁同铭文56字,大意为周懿王十三年九月戊寅日,父陪同在成周的师徒淲宫入见周王,接受命服的册赐。此壶为懿王十三年铸器。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晋公盘(山西博物院藏)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简介:“晋公盘”口径40厘米,总重7000余克;浅腹平底,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这些圆雕动物,都能360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乌龟头可以伸缩。内壁铭文七处,每处三行,共183字。这些铭文详细记载晋文公长女孟姬嫁楚的史实,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在青铜器中实属罕见。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中山王圆壶(河北省考古研究院藏)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简介: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公元前296年),姬姓(一说子姓),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该圆壶为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中山三器”之一,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马赒的内外功劳。

远:文以载道,汇融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尽七世之烈,平定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书同文字”政策的实行,保障了秦法在更广阔疆域内的施行,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汉代大一统政体下,经济发展、文化自信,中原先进的技术、文化以文字为载体传播至边塞地区,真正从文化、思想上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籍记载的盛世。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熔炉中,汉字是维系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最终生发出融汇万邦、中正平和的盛唐气度。在唐文化的滋养下,汉字书写体系日趋完善,楷书成为通行至今的汉字正体,书写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泱泱文脉。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秦公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简介:秦公钟共出土5件,钟体呈合瓦状,甬上饰四条小龙,龙体相互缠绕,舞部饰变形夔龙纹,鼓部饰两对凤鸟。钟体内侧各有六道调音槽。钟上铭文共86字,主要记载了先秦襄公“赏宅受国”,即被周王赏以宅、授以国,以及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兴邦的业绩。铭文的书体为春秋初期秦篆的典范,经专家研究,秦公钟铭文为刻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铭。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藏)

年代: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简介:“秦诏版”铸造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面以秦篆阴刻40字,释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主要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下诏要求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制度。这枚诏版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详实的物证,同时也对研究秦篆的书写风格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里耶秦简一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年代: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简介:里耶秦简内容涉及秦代典章制度、行政设置、军事动态、民族关系、当地水文等方面,是标准的秦代官方文档,所书文字绝大多数为古隶书,鲜有官方颁布的小篆字体。里耶秦简的发现,与《说文解字叙》中隶书属“秦书八体”相互印证,实证了秦隶以便捷的书写方式被秦广泛使用,并成为秦官方的实用“手写体”。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王兴之夫妇墓志(南京市博物馆藏)

年代:东晋(公元317—420年)

简介: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刻夫妇两志,字迹相同,分别刻于公元340年和公元348年。墓志磨光平整,划有界格,结体紧密,字形方整,笔画挺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六朝墓志书法上承下启,风格多样。有的谨严规整,有的率意自然,线条或厚重朴拙,或挺秀典雅。王兴之夫妇墓志书体呈现出由隶书向楷书过渡融合的状态,是东晋上流社会刊刻碑志所普遍采用的正规书体,可视之为东晋铭刻书迹的一种主流体态。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片(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年代:近现代

简介:褚遂良为唐代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其书法汲取欧、虞之所长,探索出刚柔相济的楷书新风。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为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褚遂良书。碑文内容为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为玄奘新译佛家经典御制的《圣教序》和时任太子李治所作的《圣教序记》。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赵孟頫临《兰亭序》(无锡博物院藏)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简介: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记录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士大夫在会稽山阴兰亭雅集的经过,并抒发了对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短暂的咏叹,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书法风格上,王羲之所创造的俊逸、雄健、流美的书风,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元代书法家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书圣二王,以继承、发扬古法的方式,这场“革命性”运动的领军人物便是赵孟頫。此件赵孟頫临本,接书圣传脉,在继承的基础上,却带有自身的儒雅遒劲、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后蜀残石经(四川博物院藏)

年代:后蜀(公元934—966年)

简介:后蜀石经始刻于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故称“广政石经”或“后蜀石经”。由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完成,其上刊刻唐玄宗注《孝经》、何晏集解《论语》、郭璞注《尔雅》、王强等注《周易》、孔安国传《尚书》、郑玄注《周礼》《礼记》《仪礼》、郑玄笺《毛诗》、杜预集解《左传》,连同注文,一并刊刻。后宋人田况补刻《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席贡补刻《孟子》,晁公武补刻《古文尚书》《诸经考异》。“蜀石经”除刻经时间长以外,最大特点是经文和注文同刻,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集刻。此件石经为国家一级文物,刊刻内容为《诗经·鲁领·駉》,背面刊刻《诗经·周颂·桓》《诗经·周颂·赉》。

汉字源远:从“萃图成字”到“汇融天下”|天府周末·汉字中国100讲②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上海博物馆藏)

年代:宋(公元960—1279年)

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年)是书坛“初唐四大家”中的江南越中名家,出身南朝梁、陈世家大族。虞世南的书法师从隋代书法家智永,后世认为虞世南的书法“妙得其体”而虚和圆润,刚柔内含,沉厚安详,行笔如闲庭信步,不疾不徐,与其身为帝王资政的老臣身份一脉相承。《大运帖》从内容来看是直言敢谏的初唐“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建议唐太宗遵循道德义理,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承平日久而骄傲松懈,应该风俗相承,始终如一,如此帝王基业方能永固。因书起于“大运不测”,间有“帝基能厚”等语,因而后世冠以《大运帖》或《帝基帖》。

川观新闻记者成博整理图据成都博物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