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沉管隧道如何实现“海底绣花”?

2024-06-30 20:36:31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记者龙跃梅

6月30日下午3时,历经七年建设,国家重大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通车。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界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海底沉管隧道建设是整个工程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控制性环节。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深中通道建设团队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形成了原创性成果,建成了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通车,沉管隧道如何实现“海底绣花”?

确保丝毫不差

海底沉管隧道是核心控制性工程,沉管的预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我们在港珠澳大桥沉管建设理念‘每一节都是第一节’的基础上,根据深中通道钢壳沉管特点,进一步提出‘每一个仓格都是第一个仓格’的理念,确保每个标准管节的2255个仓格都能精准浇筑、丝毫不差。”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负责人张文森说。

要确保沉管隧道的质量,离不开高品质的混凝土。对此,广东省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和中交四航局组成技术专家攻关小组。“光是为了找到最好的原材料,我们就跑遍了这方圆数千公里,连晚上做梦都是混凝土。”时任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试验室主管孙帅说,必须确保混凝土性能万无一失。

深中通道通车,沉管隧道如何实现“海底绣花”?

在试验了300多立方米混凝土之后,试验团队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比,制作出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达到了设计要求。

预制好的沉管隧道的管节,运输到海上施工地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中通道单个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浇筑完成后重达8万吨。这么个“巨无霸”在出运安装前需要涉及多次转运,哪怕出现一毫米的偏差,都有可能变形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会从沉管上岛开始,对浇筑前、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的管节变化全程密切跟进,精准测量,把好每一道工序的‘数据关’。”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项目测量班部长周俊文说。

“经过5年多的努力,我们完成管节预制,共51286个仓格的浇筑,实现脱空监测合格率100%。”张文森自豪地说。

深中通道通车,沉管隧道如何实现“海底绣花”?

实现“滴水不漏”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其中沉管段长5035米,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最终接头在E23和E24管节之间。

如何把E23管节和E24管节“滴水不漏”连起来?深中通道采用世界首创的全新结构装置——整体预制水下管内推出式最终接头。

该装置将最终接头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同制造,推出段就像一个巨型的抽屉内盒(重1600吨),放置在管节对接端的扩大端内,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并浮运沉放。待最后管节标准段与已安装管节完成对接并确认姿态合适后,建设者利用千斤顶将“抽屉”从一侧推出,与E24管节端的钢壳完成对接。

深中通道通车,沉管隧道如何实现“海底绣花”?

“创新采用这种新接头形式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希望在外海沉管隧道建造中,形成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对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说。

这个世界首创的集成装置,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其制造难度非同一般。设计负责人徐国平说:“在最终接头的狭小空间内,一共集成了11套专用设备和系统。”

宋神友介绍,为了实现最终接头的精准对接合龙,团队研发了深水水下测控系统,通过“双目摄影+拉线法”双测量系统,实现5毫米以内的测控精度,准确掌握推出段与E24端钢壳的相关空间姿态。

“我们研发了千斤顶同步位移控制系统,能实现推出过程平面精度在2.5毫米以内。”宋神友说,通过这些努力,实现了合龙段高精度推出对接。

据统计,深中通道形成了10项国际领先技术,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扩大了我国跨海集群工程建设的国际领先优势,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广东交通集团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