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以“头马”担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24-07-30 16:25:0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徐州: 以“头马”担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晓萌

“淮海经济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连沿海经济带、西接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城市群、北依环渤海经济圈。

2017年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17—2020)》,指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相关城市的联动,服务江苏省域整体发展。

今年5月31日,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在江苏省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徐州“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以‘头马’担当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那么,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徐州计划如何做好转型发展?区域内各地又是如何推进协调发展的?

锚定区域经济、科创、教育文化三大中心

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涉及苏鲁豫皖四省。

在学界,“淮海经济区”作为经济概念始终拥有一定关注度。不少学术文章指出了同一个事实——淮海经济区发展面临瓶颈。如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孟浩在其合著文章中表示,淮海经济区发展较之周围相对落后,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低谷。同时,周围经济区升为国家战略的较多,区域间竞争比较激烈。

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理论,中心城市是经济区中综合外部效益最强的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具有凝聚效果和带动作用。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区域内需要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为什么中心城市会选在徐州?从区位上看,淮海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就是徐州。从经济体量上看,近几年,徐州经济总量占淮海经济区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

2023年徐州市实现地区GDP8900.44亿元,较上年增长7.1%。相比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的2023年“成绩单”,徐州无疑“一马当先”,高出GDP第二名城市3000多亿元。早在2021年,徐州就提出要在2025年迈进江苏省“万亿俱乐部”行列。

2024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的目标不动摇,预期2024年GDP增长6%以上。若按6%计算,徐州今年GDP总值将达9400多亿元,已离“万亿俱乐部”一步之遥。

那么,如何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指出,徐州将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谋深抓实一批引领性、撬动性强的改革事项。徐州将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

“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即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尤其重要的是做好“转型”,其中就包括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在上述发布会上,王剑锋坦言,从现实情况看,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既有产业基础、集聚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有不少历史包袱。下一步徐州要坚定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他说,徐州目前的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高、超过六成,未来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比如工程机械产业,重点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智能化、无人化、新能源化新赛道。

工程机械产业是徐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徐州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徐州将工程机械作为全市“一号产业”,工程机械集群规上工业企业381家,超亿元企业27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整个产业从业市场主体超4000家。

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徐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徐州瞄准“卡脖子”环节,全力推动技术突破。工程机械单项冠军企业与产品居行业首位;65类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影速光电光刻机、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一批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10座城市如何协同发展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低谷,属于沿海型省级接壤地区,下辖10座城市,涉及苏鲁豫皖四省。这时,省际边界效应或容易造成经济发展松散和产业协同失调等问题。

2018年12月9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会上,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发了协同发展宣言。时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安利民在会上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区域协同发展、携手崛起的新征程。”

此后,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至今共召开6届。

其间,10市不仅签署了《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协议》《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框架协议》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协议,还签署了涉及一体化发展的协议,例如《2021年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第三届座谈会还启动了淮海经济区投资基金。

当被问及徐州在区域战略中如何体现更大作为时,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用“三个关键词”作答。一是“枢纽链接”。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扮演重要角色。

二是“辐射带动”。徐州的经济体量、城市功能、科教资源都位居经济区首位。徐州主动扛起“头马”担当,牵头成立了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辐射带动省际毗邻地区。

三是“齐心一力”。自2018年以来召开的六届协同发展座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18项,已经从最初的人员互访,变成全方位的对接合作,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承接对接、生态联防联治、民生共建共享等领域,扎实开展52个合作事项。

不仅在区域内联通上做足文章,徐州在“走出去”上也下足功夫。今年一季度,徐州市进出口总值310.5亿元,同比增长8.7%,创历史同期新高。

“徐州企业出海出现了‘从传统产品到新能源产品出海、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从企业家出海到组团出海’的变化。”徐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国际市场上,‘徐州制造’的智能化、便利化等趋势日益明显,不少产品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大增加了本地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