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频现南方气候特征,该如何应对?

2024-07-30 17:19: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张恒张逸菲记者苏梓晴

降雨持续、雨量增大、高温潮湿——越来越多的郑州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官方数据和多位专家共同印证,近年来,郑州已经出现南方气候特征。

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很难预测一座中部城市的未来气候走向。但降雨带北移已在业内达成共识,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正在考验中国的中部、甚至是北部城市。

郑州频现南方气候特征,该如何应对?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变化研究专家丁一汇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历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韧性”是两个关键词。

早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就曾提出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指出,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城乡规划体系。

由此,一场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全国各省市区域、各领域展开。

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城市、林业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气象、农业、水利、海洋、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文件也纳入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要求。

此外,前述行动方案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规模、城市功能,选择河南省安阳市等28个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2021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再次提出,开展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城市地区,制定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开展海绵城市以及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韧性。

2024年5月,多部门再次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39个市(区)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河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于2023年12月印发,该方案提出,1961年以来,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强。尤其是2021年后,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对适应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识。

今年6月17日,郑州市13个部门联合印发《郑州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指出,要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明确了气候变化风险预警、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水环境适应能力等十大提升行动。

排水管网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不只是河南省,全国夏季降雨量大已经成为常态。因为气候变化会导致整个气候带北移,这也是气候变化科学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前述《河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指出,到本世纪中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不利影响和风险将不断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及衍生灾害增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教授、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张金萍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排水管网是城市排涝的主力军。但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老城区的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原因一是现有老城区排水管网是基于城市历史降雨、地形等数据建设的,标准相对较低;二是老旧管网出现“病害”,需要“体检”。

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标准如何确定?张金萍说,以郑州为例,相关部门会根据郑州当地历史发生的暴雨资料,推求出一个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排水管网标准依据当地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建设,来防止城市的内涝。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针对郑州市老城区雨水管网存在的建设年限早、排水标准低、局部雨污合流等问题,该局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及管网提标等规划工作;城市新区雨水管网按照3年~5年一遇标准规划雨水管网。

“‘3年~5年一遇标准’指的是暴雨重现期,这个标准往往被非专业人士误读。不同于大江大河防洪的50年一遇、百年一遇重现期,城市内涝的重现期标准大都是3年、5年、10年,也就是说某地有降雨历史记录以来,平均多少年一遇的暴雨。”张金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由于老城区排水管网铺设早,参考历史降雨资料早,相应地排水能力较低。一般来说,老城区的重现期标准在3年一遇以下。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11月,郑州市政府印发的《郑州市加强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进行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及雨型研究。分析全市气候变化趋势,在郑州市现行暴雨强度公式基础上,补充近20年降雨气象资料,研究适合于地区降雨规律的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过程,为防洪规划、防涝规划编制提供基础。

7月28日,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顶端新闻记者,上述规划已全部完成。

郑州频现南方气候特征,该如何应对?

修复难题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前述2023年12月公布的《河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也提到,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风险评估情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管道老化进行更新改造。

除河南外,目前公布当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均提出更新升级排水管网,提高雨水系统排水能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城市防涝设施的修复提升,首先需要专业评估。城市化使得城市的面积扩大、财富集中,应对极端天气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如果极端降雨后,评估城市的损失较大,就需要基于新情况尽快做出调整。

“整体上看,现有老城区排水管网的标准由于是基于历史数据建设,不能适应近年来的雨量增大情况。”张金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尽管目前郑州市老城区已进行了排水管网改善工作,但仍有部分区域因排水管网建设期早,管径较小,致使排水能力不足。且管线实际建设与前期规划不尽相同,造成后期排水管网改造更新难度大。

张金萍说,此外,城市化建设造成不透水地面加大。发生暴雨时,雨水在地面迅速形成产汇流,无法迅速进入管道。再加上一些管道雨污混流,挤占排水空间,还有一些管道出现病害淤堵等问题,都会影响排水能力,“已经成为顽疾”。

“所以现在郑州新城区排水标准按照3~5年的重现期标准修建,满足国家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张金萍说,虽然排水管网对应的重现期标准越高,排水效果越好,但是标准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制提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任何标准都是基于当时特定的条件制定的,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也就是说,今天看起来的高标准,也许过20年后并不是高标准。

马向明认为,气候应对行动需要很多资金,但资源不是无限的,我们只能做到超前一点,不可能大规模超前,因为经济没有这种支付能力。建议城市规划要和专业部门加强合作,加强信息沟通,让更广泛的人参与到规划中来。

应急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变化研究专家丁一汇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中国来说,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应急保障系统,把由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他表示,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一旦灾害来临,及时、有效的应急系统可保持社会稳定,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极端暴雨频繁的今天,城市较大积水和内涝,很多是因为降雨量过大。张金萍说,郑州市今年7月中旬及2021年夏季暴雨带来的积水内涝,均是由于降雨过于极端。

张金萍认为,应对城市内涝,除了城市排水管网升级改造,加强预报预警功能、应急指挥调度等政府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样重要。

顶端新闻记者注意到,完善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行动方案指出,建设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大幅提高灾害事故准确感知、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建立气候灾害事故预警信息上报和发布制度。

郑州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如,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郑州市印发了《郑州市加强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着力构建区域洪涝统筹一体排水防涝规划体系。

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至2035年,郑州市中心城区防涝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雨水管渠设计标准达到3~5年一遇;道路立交、隧道和下沉式广场等达到50年一遇,超标降雨条件下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该局建有内涝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有300多套水位传感器,水位流量器,200多个360°的摄像头,6个高空鹰眼摄像头,融合数字城管平台包括公安、水利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对城区道路的积水,水量,水位,实时监测,“一旦超过设置的水位,它就会自动报警,向我们的内部平台发送信息”。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对城市的排水口、防洪防涝设施进行重新评估和梳理;二是做好早期预警,低洼处及早防范;三是做好应对长期打算,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堤坝、下水道等工程,用来适应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这些不仅是郑州,也是全世界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吕学都说。

郑州频现南方气候特征,该如何应对?

来源:顶端100℃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