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2024-07-30 18:02:37 - 媒体滚动

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审核发布|三联.CREATIVE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拥有最多文物古迹的国家之一。

然而,有三个难题是始终躲不开的。

——历史文物的青春时光早已过去,衰老不可避免;

——文物古迹每多一个人参观,它就离消失越近一步。

——普通人怎么才能参与对历史的保护和传承?答案往往是“我不知道”……

随着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评定北京中轴线为中国第59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全球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这三个难题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从赶着骡子浇冰运石的明代工匠,到提出中轴线概念的梁思成先生,再到如今拍照上传小程序的两万名“数字打更人”,他们做的事情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盼望中华文明的血脉能始终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7万余张巡检照片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大都)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

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马可·波罗,14世纪意大利旅行家

2024年7月7日早上八时许,北京。

随着一根手指的点击,一组互联网数据在千万分之一秒内传过了大约1.8公里的距离,被一个庞大精密的系统成功接收。

系统迅速回复:“有效”。

这根手指,来自14岁的闫家齐。虽然他只是一个初二的北京中学生,但此刻他正在助力一项世界级的文化壮举。

他站的地方,就在家门口步行几分钟之外的天坛公园北门。他发送的是几张刚才自己用手机拍的照片:公园围墙上,不知什么人写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手机号码,还有几个模糊不清的字。估计是用地下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划出来的。

很快,他的手机就收到一张电子通知:

“巡检目标:A104号界桩;巡检情况:人为涂写刻划;巡检时间:2024-07-0708:24:00;巡检描述:有人为破坏。”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中所一再强调,要鼓励公众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这也是申报一项新的世界遗产时所不可或缺的措施。

闫家齐发送的照片,被位于约1.8公里外的一栋办公楼内置的计算机系统接收、审核、存档,并随即向相关部门下达清理指令。这栋办公楼挂的牌子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

没错,这项世界遗产就是北京中轴线。一条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中间包括故宫、天坛、先农坛等著名地标的直线型城市建筑群,长约7.8公里。它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长、最完整的一条古代城市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脊梁”。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中轴线,又称“北京城的脊梁”

成千上万的北京中小学生、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以及在这条中轴线区域内游览的无数游客,都在跟闫家齐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围着这条线周身埋下的160个界桩,进行着巡检、拍照、上传。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上传了7万余张巡检照片。

在无数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中国拥有的58项世界遗产终于又增加了一个“1”。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北京中轴线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2万个打更人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北京对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

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

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

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林徽因,建筑师、诗人、作家

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手机微信里的一个小程序“云上中轴”里的一项功能——“数字打更人”。

“数字打更人”的创意,来自腾讯SSV(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的负责人舒展和他的同事李汶轩,这个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帮助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检测,融入日常生活,来助力申报世界遗产。

安全监测数据能显示遗产所在国的保护力度。然而,中轴线的监测数据一直很低。仅它申遗的核心区就有468.86公顷,涵盖了60%的北京老城面积。一个人哪怕绕着它走一圈都会用去大量时间、精力,怎么能帮助遗产得到更好的监测呢?

普通人如何参与它的保护也是个问题。去问一个北京市民:你觉得能为中轴线申遗做什么?大概率的回答是:“不知道,申遗跟老百姓有啥关系?”

十几年前的一个网络热词突然提醒了李汶轩:“随手拍”。

中轴线上最不缺的就是人,无论是北京市民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个人都成为随手拍的志愿者,上传完整的遗产本体照片,甚至是一张游客打卡照片,也可以是一条很好的遗产检测数据。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数字打更人的发明,让每个人都成为随手拍的志愿者

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非常认可这个想法。在腾讯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努力下,一套这样的系统很快建立起来,取名“数字打更人”。

这是一个古老职位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名字,其实一点儿都不神秘。

去年夏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北京考察中轴线的一位专家就这样扫了一下,连声赞叹:这是理念先进的业界首创,很有利于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更新迭代的建议。

稍后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说,“‘数字打更人’是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监测的创新模式……我们也相信,只有公众和社会力量的主动而积极的参与,才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坚实力量。”

通过担任“数字打更人”,很多普通的北京市民才第一次理解中轴线这个概念,知道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自己能为它的传承做什么。北京的文物、科技、教育等部门联手,把为中轴线打更作为一项公益服务纳入考核激励体制,一下子就发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北京小学生参加数字打更人线下活动

闫家齐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家就在天坛门口,但他如今才意识到“天坛是一件文物”,开始在网上搜索和学习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各类掌故、知识。他还发动身边的同学、朋友,一起去当数字打更人。课余时间,哪怕跟母亲在家门口遛个弯,他也要去天坛门口逛一圈。

果然,上次他就发现了一辆在界桩上乱停乱放的三轮车,想拍照发到系统,却没带手机。只好借用母亲的手机拍了一下。

他的母亲,也是一名“数字打更人”。

如今,全北京这样的打更人有两万人。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给一棵树拍1000张照片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

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

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

但在北平,

尤其是在郊外,

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

思千里兮命驾。

——郁达夫,作家

很多明清题材的影视剧里,都有故宫里的一块石头:

它位于保和殿后身,上面刻着精美的龙凤、海浪和云朵等图案,两侧是供皇帝、太监和文武百官走向宫殿的台阶。

它叫“云龙石雕”,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头,原胚重量约在三百吨以上。在没有起重机、载重卡车和沥青公路的明代永乐年间,如何把它从七十多公里外的老家——“汉白玉之乡”房山大石窝镇搬到这里?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北京故宫保和殿后云龙石雕

历史学家们推测,可能是这样的:

借着冬季的严寒施工。从房山到故宫的道路上,人们每隔500米挖一口井,把井水一路浇在路上形成冰面,骡马和人在四周拉拽,让石头一步一步地在冰面滑行。两万工匠加数千匹骡马,耗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如愿。

今天,我们只能看到这块精美威严的石头。至于那两万人在一个月时间里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喊什么,史书上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留下来。

几百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总算有了一点儿改变。

不到早上五点,三十出头的张雄伟就骑着共享单车出了门,直奔中轴线上的15处申遗节点之一:先农坛。明清两代六百年,这里是皇帝们祭拜农神、亲自象征性下地耕田的地方。

他是一个美术师,就职于成都的“夏尔”,一家美术制作公司。但这次来北京出差,他用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手中的一架专业数码相机。

哒哒哒,哒哒哒。他的任务,是尽可能地给每一座建筑物、设施、树木拍下高清晰度、尽可能多的照片。一棵树,他先俯拍,再平拍,最后仰拍。整棵树要拍700-1000张。对建筑物,他需要从左边一直拍到右边,每走一步都要拍几十张,而步子的距离都需要精心控制,保持在一致的水平。拍完了平视的视角,他登上一架升降机,一直升到七八米高的空中,再从左到右这样俯拍一遍。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数字中轴· 小宇宙”还原下的钟鼓楼

北京的酷暑,平均温度在35摄氏度。他在上面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一天工作下来都得换2-3套衣服。

与此同时,他的许多同事正在万宁桥、钟鼓楼等中轴线上的其他遗产点位上,做着同样的拍照、扫描工作。流着同样的汗水。

只有足够多的照片,才能给专业的扫描数字模型软件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让它最真实地还原出现实世界中的诸般事物,把它们转化为3D影像。

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最终呈现为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物,容量达15个T。这些宝贵的数据,被传输到位于上海的腾讯游戏研发效能部。通过近百位技术人员长达三年的努力。他们为北京中轴线打造出了一款沉浸式体验产品——“数字中轴· 小宇宙”。

打开微信就能玩,完全免费。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让中轴线永葆青春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历史的庄严伟大,

在北平文物上,

即使不曾保留全部,

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

可是这些保留下来的,

能不能激发一个中国年轻人的生命热忱,

或一种感英思索,

引起他对祖国过去和未来一点深刻的爱?

——沈从文,作家、文物学家

“小宇宙”也在微信的“云上中轴”小程序里,就在下方功能区的C位。

点击进入,一道金光射来,一个浑厚的男声响起:“给热爱北京中轴线的你……”

金光时而飞越雄伟的中轴线,时而化身为一只玄鸟,指导着用户操纵的一个帅气男孩,在一位妙龄女导游的带领下,进入到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张雄伟拍摄的先农坛,正是这次旅途的第一篇章:“万物之始”。在这里,他们将观摩雍正帝举行的祭祀大典。

祭祀大典的场面,复刻自清代著名宫廷画《雍正帝祭先农坛图》:身着红蓝两色服饰的文武百官把明黄色服饰的雍正帝还有一头拉犁的黄牛围在其中,旌旗如林,雀翎如阵。整幅画构图严谨而又生动,是一件名不虚传的国宝。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清代著名宫廷画《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为什么选择先农坛作为体验的起点呢?因为我们希望,用户能通过这个游戏,了解中轴线背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小宇宙项目的产品策划、就职于腾讯游戏的颜亮说。“中华文明的根源就是农耕文明,而先农坛恰恰是反映这一点最明确的地方。”

腾讯游戏,也是这次腾讯参加中轴线数字化、助力申遗工作的部门之一。它期望,从物理、历史和文化三个维度还原中轴线最美、最完整的一面,帮用户用一种互动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展陈,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中轴线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中。这也是全球首次运用游戏科技参与申遗。

这也是腾讯一贯的思路——“文化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管理工作。而用数字技术参与其中,是必然之选。”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小宇宙的产品总策划戴斌说。

几年来,他们没少做这样的尝试。敦煌、长城、云冈石窟,都成为了腾讯数字化保护实验的合作伙伴。众所周知,文物古迹的开发和保护往往矛盾。每多一个人参观,它就离消失越近一步。唯有精确的数字化能解决这个难题。在腾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两年内,就有5000万用户通过手机“云游敦煌”,相当于线下莫高窟年游客数的19倍。

在这些经验与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小宇宙”应运而生。它使用了腾讯最先进的游戏科技,先后迭代了542个版本。然而,制作难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款游戏不能像正常游戏那样一开始就“炫技”,给玩家展示角色的丰富设定;又不能在男女主角之间设计好看的剧情故事,不然就会喧宾夺主,导致玩家忽略它的真实目的——参观。“说到底,它的核心还是一个展览,而不是一个游戏。”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数字中轴· 小宇宙”产品邀请函

同时,为了给这条中轴线做到最精确的还原,它只有通过照相扫描、3D成像这样最笨的办法,来回答一系列问题:木头上刷的是什么漆?颜色是哪一种?经过太阳暴晒以后,它如何起皮、翘起、变色?墙角的每一块砖头,经过几百年的风化磨损以后是什么样子、经过了什么程度的修复?砖头上有没有青苔、多高多深?……

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为北京中轴线在数字世界里制造一个复刻版,甚至永葆青春。

这些都要靠张雄伟和他的同事们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流下的一滴滴汗水。

但他们并不后悔。

先农坛这个众多皇帝造访过的昔日禁地,旁边有一所中学。在拍摄时,张雄伟甚至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玩耍。

那些瞬间,他经常感受到一种从未触摸过的、“强烈的历史冲击感”。

“照扫的工作早就结束了,但我还在持续的关注中轴线有关的一些东西。”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申遗时从未使用过的资料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

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

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

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梁思成,建筑家、建筑教育家

两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两段话: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是它为中国都城建设设立的一个理想模式。从曹魏的邺城到隋唐的长安,从北宋的东京到明清的北京,无不有一条明显突出的中轴线,体现着这一思维的影响。但直到1944年,才由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首次提出“中轴线”这个名词。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晚霞中的北京中轴线

几十年后,北京中轴线申遗。他学生的学生担负了一项重要使命。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建筑学院教授吕舟笑起来很温和,但镜片后的眼神依然锐利。这一次北京中轴线申遗,他的团队负责申遗文本的起草与编制。二十多年来,这位毕业于清华78级建筑系的学者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类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他上学时的老师徐伯安,是梁思成生前的得力助手。

申遗文本说白了就是遗产所在国的正式申报书,是评定最核心的依据,印出来就是一本精美而又严谨的小册子。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合力工作,最终名字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申遗文本于2023年1月递交到巴黎的教科文组织总部。

它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点:让外国人理解它的独特价值。

这条线上已经有了两个世界遗产——故宫和天坛,为什么还要再申报一个?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的独一无二在哪儿?中国人说的“中”如何跟古代的天文观测、人间的政治秩序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这个词应该怎么翻译?……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北京中轴线官网开屏画面

往近了说,需要让一些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专家明白;往长远说,要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公众理解这些问题。

这其实也是全世界许多文化遗产申报时遇到的难题,吕舟就亲眼见过很多类似的事例。最夸张的是英国一项世界遗产,从第一次申报到最后成功足足用了三十年,一直在不停地修改申遗文本。

为此,中国的申遗团队做了诸多科学、充分的准备。他们请来了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专家,进行了多次“模拟评审会”,请专家们提出最尖锐的意见;还先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两批补充材料。

这两批补充材料里,包括了一项中国此前先后五十八次申报世界遗产时,从未使用过的东西。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复原它年轻时的模样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

——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

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

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老舍,作家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进入中轴线的官网,除了一只雄壮的石狮身影以及扑面而来的一抹阳光,就是这行大标题。

没错,跟吕舟团队打造的申遗文本标题一模一样。因为官网本身就可以看成申遗文本的一份数字化备份。

在数字世界里,为北京城再造一根脊梁

北京中轴线官网开屏画面

它针对的,正是传统纸质和电子版申遗文本难以实现的痛点:可视化。

点进去,首先就是一个从高空俯视北京城的视角,从中轴线最北部的钟鼓楼到最南端的万宁桥,画面如水墨般美轮美奂且自动下移。几乎完美地解决了中轴线在现实中很难一目了然的问题。“中轴概述“、“中轴价值”、“段落景观”等几块文字单元就在旁边,随便一点就可以进入相应的介绍页面。

这是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团队经过讨论后制定的产品策略:“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制作一个小程序也就是“云上中轴”,把数字打更人、小宇宙等产品纳入其中,让大众了解中轴线,参与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制作这个官网,针对相对专业的学者和专家需求,也针对世界遗产的评审需求。它有这样的自信:如果评审专家出于某种原因无法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中轴线,那么只要在网上看也可以!在网上看,也可以起到某种替代作用。

区别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记忆如天桥闹市的吆喝声、叫卖声、卖艺人的街头表演图像,它都完整地采集、复制过来。力争最真实地复原它年轻时的模样。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腾讯团队无数次的学习、交流、碰撞;来自于强大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也来自明确的参与思路。

早在2012年,北京就把中轴线列入到了世界遗产的预备申请名单,但一直在默默地准备。一直到2021年才开始“加速”,提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目的有二:申遗、保护北京老城。

接到北京有关方面邀请,决心助力中轴线申遗的腾讯拿到了一张包括36项工作的清单,也就是申遗工作的36项重要任务。这36项工作范围非常广泛,其中甚至还包括了腾退房屋。

把这些腾讯没有能力或者不适合做的工作去掉以后,最后的方向逐渐明晰起来:

——发挥数字化的力量、社会力量,扩大中轴线的IP品牌传播和影响力。

生活在北京中轴线上人们的生活,都一一被还原

这样,才有了中轴线官网、“云上中轴”小程序、“数字打更人”“小宇宙”……它们都属于腾讯“数字中轴”项目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官网上最大的亮点,我们整整做了一年半。”“数字中轴”的产品负责人,另一位任职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的员工李超群挪动鼠标,指向官网右下角的一个小图标。那上面写着三个字:“时空舱”。

去年,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团队最后一次去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对申遗文本做补充性答辩时,特地在现场为全体评委演示了它。

它针对的正是那个问题——如何让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理解中轴线?

点击一下“启动时空舱”,会进入一个新的页面,一个蔚蓝色的地球在宇宙中旋转着映入眼帘,坐标迅速拉近到中国乃至北京,最终变成一幅中轴线的示意图。它有三项功能:

“中轴景观”,把中轴线上15个遗产点全部做了3D的数字化构建。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点进去就可以360度任意观看,按住鼠标左键拉动角度,上下滚轮就是放大和缩小。

“历史沿革”,点进去,它分“元大都1267”、“明永乐1405”、“明嘉靖1564”……等七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一直到2023年。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用3D动画和语音解说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中轴线的建设过程。三维再加上时间,让它得了一个外号:“4D展示”。

时空舱“历史沿革”板块

第三个项目是“飞跃中轴”,这个功能让用户瞬间拥有了一双翅膀,可以从南往北或者从北到南从空中飞跃中轴。时而高高跃起,时而在地面高度;时而快速掠过,时而慢慢巡游。它的图标特意做成一只鸟儿的图案。那是北京雨燕,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形象代言人”。

北京雨燕,四趾向前生长,天生适于攀爬。700百多年来,中轴线上无数高大的木质古建筑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都是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园。它,象征着中轴线上无与丰富的自然生态,更昭示着北京是一座真正的自然之城。

2021年12月29日晚间,在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的“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上,北京雨燕就是启动的标志。上线一小时,以它为原型创作的9999件纪念版数字藏品被一抢而空。

在那次启动仪式上,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SSV负责人陈菊红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

“腾讯将以数字技术能力推动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

让更多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

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也许就是北京了,

这个中国的城市,被设计为帝王之家,

并试图成为宇宙中心的标志……

它在设计上如此杰出,

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藏。

——埃德蒙.培根,

唯一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美国城市规划师

事实上,自2021年腾讯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以来,腾讯SSV便开始探索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碳中和等重要社会议题的创新解法。“如何将腾讯的科技能力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活化中,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命题。”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说。

当2021年得知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后,舒展便带着团队思考,能否结合自身的科技力量系统性地破解议题,同时深度参与到整个申遗过程中去。

于是,助力中轴线申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热情,更是一场基于目标的系统实践——探索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的创新路径。

整整三年后,舒展说,“‘数字中轴’项目证明数字科技不仅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在活化利用、传承创新上探索新模式。希望未来这些技术能让更多世界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

“数字中轴”项目证明数字科技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模式

三年来,腾讯为北京中轴线助力申遗,累计投入有多大?舒展列举了一下:光参与的工作团队,就至少有30个:

——整个“数字中轴”项目需要的计算能力是巨大的,大量计算和渲染都要在云端完成,这就需要腾讯云、腾讯游戏、腾讯地图、腾讯区块链等团队配合;

——中轴线官网和小程序两大平台包括它们的子产品如小宇宙、时空舱等,都需要美术团队、设计团队、产品团队抽调大量精兵强将;

——从2021年北京市邀请腾讯参与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开始,腾讯的数字文化、内容策划、市场和志愿者团队就开始紧锣密鼓;

——为了顺利执行“数字中轴”项目,腾讯还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需求招聘了大量方方面面的人才……

这些员工的薪水和工作成本,没有单独统计。只能说,在助力北京中轴线的众多社会力量中间,腾讯是参与最深、投入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家企业。它为“数字中轴”的一次投入,就是1亿元。一半用于技术资源的购买,一半是公益捐赠的现金。

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申遗成功的当晚,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中轴之夜光耀古都”主题活动上,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杨新育说:“数字中轴”项目,首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数字化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

在这次申遗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国家纷纷找到腾讯,请求帮助他们的某项遗产进行文物的数字复现。还有国内的上千家中小博物馆。

他们看到了“数字中轴”,看到了小宇宙、时空舱和数字打更人,看到古老的北京城从此在数字世界多了一根坚实的脊梁骨,看到申遗成功的当晚,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一条视频宣布:历经数十年修缮与恢复,并在全球首次以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遗产申报,北京中轴线正以崭新面貌传承庚续。

鼓楼里的工作人员,被“数字中轴”复刻

他们也想借助数字的力量,让成千上万件文物永葆青春。

700多年来,无数人为中轴线贡献过智慧和汗水,为它增加过物理和精神上的厚度。

从赶着骡子浇冰运石的明代工匠,到提出中轴线概念的梁思成先生,再到如今拍照上传小程序的两万名“数字打更人”,他们做的事情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盼望中华文明的血脉,能始终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吕舟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了一番话:

“在中国所有的申遗项目当中,唯有北京是从一开始就动员了社会的力量,腾讯从一开始就特别积极参与到整个的保护工作当中。”

“他们那代人的理想能不能跟我们今天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我们今天对中轴线的保护是不是跟梁(思成)先生那时候想法完全一样?肯定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传承。”

“我们也希望自己做点事,希望他(梁思成)做的这些事情继承下来,能发展。关键在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