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精神之光

2022-08-30 06:32:53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思想是精神之光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傅道彬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此书是一本学术随笔集,分“思想是路”“人迹板桥霜”和“文化是以诗开篇的”三编。“思想是路”是作者近年来对一些重要理论与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理解。“人迹板桥霜”是一组人物随笔,这里既有对古代的尧舜、周公、楚灵王、庄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对20世纪以来重要学者的思想解读。“文化是以诗开篇的”则是以文学史为主线的学术短文,力图以放松的心态和诗意的笔触描写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心灵感悟。

海德格尔一直追问是谁把思想弄成了“哲学”,进而把“哲学”弄成了“形而上学”?思想本来是鲜活的、生动的,充满了对具体问题的关切,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思想越来越陷入了技术的、形式的窠臼,成了一堆不食人间烟火的抽象名词。哲学究竟是书斋里的玄妙论证,还是生活世界里的具体思考?小圈子里的热闹,掩盖不了疏离生活的贫血与苍白,掩盖不了远离现实的虚弱与无力。哲学的技术化倾向已经越来越严重了,思想成了一门专业、一个学科、一种职业,成了逻辑推论高头讲章。思想与哲学不同,它应当是鲜活的、具体的、感物而动的。

比起动辄洋洋万言的哲学著作来,我更喜欢网络上那些鲜活的评论文字,我最喜欢阅读的是每一个新闻事件后面那些作为跟帖的评论,它们似乎更能反映思想的丰富性、广阔性,展现思考的多维视角。尽管那些文字很少修饰,有时甚至是粗糙的,但是这些文字背后却跃动着率真与坦诚,这让我们更能体会思想的原始形式。世界有多丰富,思想就有多么丰富。

有时候让人诧异,一件相同的事件背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法。这是坐在书斋里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类文字是即兴的,粗粝的,只能说是精神的粗粮,但由于较少污染,我以为,更应当说是精神的绿色产品,它们不但让人有新鲜的感觉,同时让人产生某种激情,某种力量。

(节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