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2024-08-30 07:00:55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日报

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王一然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内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如今,科技的进步对文化传播形态与模式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成为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与影响力的有力支撑。因此,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与表现,找到更加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播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产品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文化产品创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升了中华文化传播效果。

文化传播并不局限于纸质图书阅读或影音视频播放,智能数字图书馆、交互体验感十足的艺术展馆、大型3D文化网游、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馆、高清影音动画、智能机器人等,都可以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中华文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至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能够精准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并获得新奇体验,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由形态简单的文字、影音视频,扩展到如今的H5、动画、AR、VR等;消费模式从传统的静态展示,到如今支持用户深度参与、与产品互动的交互模式,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文化消费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其图片、视频、音乐和配音全部由AI生成。在内容方面,《中国神话》以神话故事为触媒,将经典的上古神话传说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相连接,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关系。例如《补天》中,话题从女娲补天的传说,跳转到当代关于臭氧层空洞为人类带来灾难这样的生态环保话题,让两者之间有了呼应关系。而在《填海》中,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与现代人类用先进技术装备来改变大海形态、建设海上机场进行了古今对话。在技术上,AI技术的运用与上古神话传说的内容表达相得益彰。那些神秘奇诡的画面借由AI技术得以呈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震撼力,也拓展和延伸了观众的想象力。在AI技术的加持下,古老的中国故事焕发了新的活力。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处理、视觉呈现、感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所生成的文化产品细节丰富、视觉渲染到位、感官体验真实。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的矩阵式文化传播媒介,使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频次和深度得到增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文化传播教育。借助高速率的互联网和强大的智能传播设备,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爱好者实时享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并参与文化互动。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用户更深度的文化学习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文化产品生产

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中华文化传播,需要考虑智能传播技术对文化传播生态全链条的影响,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内容投放分发、产品使用体验反馈等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文化传播,要在明晰目标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文化传播发展的具体工作,或是丰富文化产品内容、优化视觉设计,或是构建高效流畅的数字媒体传播矩阵,助力中华文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其依托海量数据和机器算法,具备人机协同、智能化、自动化特点,通过构建分众化和智能化的创作场景,在内容生产范畴具备不俗的分析力和提炼力。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行内容的智能生成,有效提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其中由人工智能提供的语言翻译服务,能够为中华文化的译介、跨文化传播提供助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拿短视频制作来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视频内容的精准定位,识别视频中的人物、场景、字体等多种类型化元素,进行图转文、图转动画、画质升级、视频防抖处理、AI智能内容润色等,大幅提升短视频的创作质量。例如,以《山海经》为灵感的国内首部由大模型深度参与制作的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画面均由快手可灵大模型生成,标志着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短剧行业将进入一个“AI共创”的新阶段。

以人工智能助力文化产品的投放分发。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推荐引擎技术的融入,使文化产品的投放分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传统的广播式分发到个性化分发,表明人们消费文化产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一技术在文化社交和新闻媒体App中应用比较广泛。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算法模型,能够根据用户文化偏好和检索习惯,智能精准地向用户推送内容,使人们在算法构筑的趣缘内容中满足精神消费需求。但文化产品的传播不能完全依赖算法模型的主动推动,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和对优质文化产品的定义有所不同,必须为用户主动检索提供技术支撑,需要从丰富检索功能、构建一站式搜索服务机制,细化标签分类、提升内容检索精度,强化用户行为分析、夯实个性化检索技术基础等几个方向发力。

以人工智能助力产品反馈信息搜集。文化产品是否为人们所喜爱,需要对用户反馈的产品信息进行分析,比如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收藏量等。这些信息是受众对文化产品质量的直接反馈,也是衡量文化传播质量的指标之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受众普遍喜爱的文化产品进行特征分析,能够得到更加客观精准的产品优化建议,为文化内容创作者和运营管理者提供量化的完善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以人工智能盘活文化资源,推动优质文化深度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浩瀚如烟,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因种种原因或已失传,或流失海外,湮灭在尘土之中。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重塑文化古迹、文化珍品。

绿树掩映下的四合院清秀典雅,蜿蜒的长廊中藏着朵朵荷花,蜻蜓轻点水面打破一池宁静……通过数字化复原,观众得以领略数百年前承德避暑山庄戒得堂中的美景。承德避暑山庄“正色山川又见盛华——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通过VR复原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展示了避暑山庄17处园中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复原研究成果。观众沉浸在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栩栩如生的细节装饰和远近相宜的景观布局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已经消失的文化珍品会面,近距离感受其文化内涵、艺术魅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

这一文化传播形式,如今在许多历史文化景区中都有所应用。此外,还可以利用爬虫、多模态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在浩渺无垠的互联网海洋中,精准探寻并挖掘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元素,为文化产品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而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文化展馆运营模式,实施智能化运营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艺术展馆采用人工讲解、人工验票等形式,效率比较低下。若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场馆运营体系,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讲解,则能大幅提升讲解效率。机器人不仅能承担文化讲解的任务,还能在此基础上提供诸如验票迎宾、客源分流、与观众互动等服务,有效提升文化艺术展馆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比如石家庄市博物馆引入AI导览机器人,它们具备智能导航、语音交互、展品讲解等功能,能够自动识别游客并主动提供服务,为游客介绍文物知识,进行路线引导,甚至为他们拍照留念。

构建数字传媒传播矩阵,实现文化深广传播。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应有意识地构建自身数字化传播矩阵,整合多种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其精准推送和智能内容生成能力。将数字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有机融合起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线下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智力支撑,包括方案制订、效果预演、机制匹配、信息反馈、优化升级等,并将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统筹起来,协同并进,以期达到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