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管治下,“大国之风”洋洋哉

2024-08-30 05:14:29 - 齐鲁晚报

桓管治下,“大国之风”洋洋哉

桓管治下,“大国之风”洋洋哉

皇皇青史纵深之处,总有浮光缓缓流动。

“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齐国的评价。当一代代人回望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的东方强国,总能感受到其卓然不同之处。以人为本,以法治国,重商利民,相地衰征……与当时社会环境整体上的峻刻冰冷不同,齐国每每给人以亲切宽仁的印象。

今年七月底,由著名作家、济南市作协主席张鸿福创作,齐鲁书社出版的《大齐·会盟天下》亮相全国书博会。该书以小说的视角,展现了“桓管之治”时期齐国政局民生、内事外交以及创新发展的广阔图景,对齐国走向强国之路的过程,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呈现。

记者 李康宁 济南报道

重回历史现场

“别有洞悉”看大齐

历史小说虽然并非绝对架空,却离不开作者对时空的独特解读与重构。

在以往的创作历程中,张鸿福对近代史、尤其是晚清时期的题材着墨甚多,驾轻就熟。而此番创作,他将视野前移了两千多年,投射到先秦时代。对他而言,提笔再写春秋,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应邀接受创作任务之后,张鸿福为了写好这部书,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以及现场采风。他查阅了大量有关齐国历史的史料,以及研究齐文化的相关著作,并多次重返历史现场,考察齐文化遗址。尤其在历史细节方面,多次向相关专家求教论证,让书中的事件尽量规避疑点,经得起推敲。

按照创作计划,《大齐》系列历史小说共创作四部,分别为《大齐·会盟天下》《大齐·稷下学宫》《大齐·失国复疆》以及《大齐·河海汇流》,全书约160万字。《大齐·会盟天下》是整个系列的开篇之作,重点描写了齐桓公与管仲在王室衰微、天下失序的形势下,通过革新求变、富国兴业,最后通过“尊王攘夷”会盟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的故事。

《大齐·会盟天下》从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宫廷政变写起。郁郁不得志的公孙无知,用一场豪赌袭杀齐襄公姜诸儿,自立为君后不久,却被齐国大夫雍廪所杀。接连的变局,让齐国陷入权力真空,在外避难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均看到了上位的机会,他们分头从鲁国和莒国赶回临淄,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般的较量。

至此,本书中的主角们方才纷纷登台,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粉墨时代。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兼智囊,管仲提出了半路击杀公子小白以绝后患的建议,并亲自实施。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公子小白以诈死的方式瞒过了管仲和公子纠,先行一步抵达临淄。虽然这都是广为人知的故事,但《大齐·会盟天下》在此处宕开笔锋,认真描写了一场公子小白让大家自作主张,“用脚投票”的公选仪式。这一章描写,无疑丰富了公子小白的形象,为未来齐桓公博大宽怀、自信洒脱的形象设下了伏笔。

书中这样细节上的设计多有展现,一百多个人物形象做到各具风貌,其言行都是富有特色,秉性鲜明的。比如,“桓管五杰”之一宁戚,原本只是市井上一个普通的赶车人,只因为发出一声“浩浩乎”的长叹,便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最终出任齐国的大司田。其余如王子成父的勇武无畏,隰朋的能言善辩,都在三两句表述之间,便尽现丰神。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曾经对齐文化做过深层次探究。对于《大齐·会盟天下》的叙事视角和讲述方式,他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推荐语中指出,本书是“一部视野宏阔、鲜活动人、别有洞悉的齐国小说著作。角度新异,辞章严整,人物真切。力避演义套语,拂却戏说积习,还原半岛历史,探究生活细节,为当代齐史文学重要收获”。

钩沉历史细节

“立体展现”写大齐

在史籍中,关于齐国富庶、繁荣、开放的描写俯拾皆是。但在各种线索交织之下,该如何剥茧抽丝,以读者能理解的方式,高度还原一个大齐?在《大齐·会盟天下》一书中,张鸿福采取了多线叙事、立体展现的方式,通过细节的呈现,全面展现了齐国各个维度的特色之处。

齐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尊王攘夷”之路,最终完成自己的霸业?这显然不是一日之功,是齐桓公和管仲坚定心志,久久为功的结果。《大齐·会盟天下》中,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方面,两人曾经进行多次讨论甚至争执,但最终都能达成默契。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步骤,每一个典型性的事件,都按照内在的逻辑做出了铺陈,按照“发现挑战、分析对策、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环环相扣地展现了桓管两人密切配合、推动齐国内政外交改革发展一以贯之的决心和能力。

比如他们面对贵族把持大权,碌碌无为的状况,提出以“庭燎求贤”的方式招揽人才,在连夜不熄的火把照亮下,苦等梦想中的人才;比如他们提倡“三国五鄙”“四民分业”的管理模式,对城乡居民、行业人员实行不同政策的治理,这样可以集中最有效的资源,提升治理效率。这一个个历史细节片段,最终铺就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必然之路。

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出发,齐国逐渐形成了自身制度文化上的优势,他们开放的姿态,也吸引了周边国家的各种人才、工匠前来投奔。后来他们北征山戎,迁邢存卫,其实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强大。读者通过书中各个细节的呈现,很容易得出一种结论,即齐国的“霸业”并非恃强凌弱,而是在强大自身的基础上努力作为,去维系一种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相对平衡的公共秩序。齐国为天下输出的,更多是担当和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齐国的产业水准和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究。盐铁是齐国成为大国的经济根基,对此齐国实行了官办制度,开采冶炼都归官方,但允许商人参与流通环节。在具体呈现上,作者对制盐的夙沙氏以及冶铁的吕冶子两位大工匠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尤其是桀骜自负又执着的吕冶子,把不起眼的“恶金”提纯锤炼,最终推动齐国率先从青铜时代步入“黑铁时代”,取得了核心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

成长在“钢铁之城”莱芜的张鸿福,对于钢铁冶炼并不陌生,内心中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工业情结。本书中,有关齐国冶铁的篇幅比重不少,他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筑炉、通风、燃料、出铁等细节,读起来犹如曲径通幽,趣味十足。这些段落,也犹如一炉火,映照出齐国凭借技术突破终至大国崛起的光辉历程。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认为,如果在现代小说中写冶铁,就太繁琐。可是关于古代冶铁,大家都不太了解,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得这么细,描述得这么清晰,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力。这种叙述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宝贵。而细节描写又与人物命运的跌宕结合起来,包括冶铁炸炉事故,得罪炉神的传言,百工的抵制,各种纷扰都写得非常好,不是生硬地去写这些细节,而是跟人物和故事的脉络融合在了一起,情节一层一层推进得非常清晰。尽管格局很大,但是一点都不显得冗长臃肿,所以整部小说叙事稳重,不炫技,气势稳。

另外,齐国在工商业中倡导的“轻重之术”,也在书中有所体现。比如与鲁国的交锋对抗,除了正面的战争和外交对抗以外,齐国还利用强大的商业驾驭能力,采取“经济战”的策略。他们不断推高鲁国丝织品“鲁缟”的价格,引诱鲁国改农为桑,待对方上钩后,又全国禁止进口“鲁缟”,穿上自己的国货“齐纨”。这让鲁国心心念念的丝织品“外贸订单”落空,还陷入了巨大的粮食危机。齐国趁机抬高粮价,导致鲁国经济元气大伤。类似这种细节丰富的段落,星罗棋布在书中,时时带来阅读的惊喜。

塑造历史人物

“爱恨情仇”说大齐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春秋战国时代,是由一个个性格张扬的人物所构成的。

如何让读者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大齐·会盟天下》将笔触深入人物内心,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人物形象,在政坛疆场的明枪暗箭中,还夹杂着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让描写叙述更显丰满动人。

两位主要人物——齐桓公和管仲之间的关系颇耐人寻味。早期,两人之间有一箭之仇,桓公还曾经试图借鲁国人之手杀掉公子纠及管仲等人。公子纠被杀之后,与管仲地位类似的召忽便殉节;而商人出身的管仲苟活下来,后来竟成为桓公的“仲父”。书中两人既是君臣,又类似于父子,更像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关系的多元化也让双方的交流看点十足。

本书中,鲁庄公与齐桓公演了半本对手戏。庄公虽然不如桓公那样雄才大略,但秉性仁厚,知礼有节,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与鲁国大夫之女党孟任的爱情故事让人扼腕,两人暗生情愫私定终身,但鲁庄公为了国家利益而与齐国联姻,最终不能迎娶党孟任为国君夫人。性格刚烈的党孟任,果断抛下孩子割臂自杀,展现了春秋人物敢爱敢恨的秉性。还有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在书中的形象虽然不光彩,但也有着出众的才华和不凡的抱负,让人对他颇有“生不逢时”的同情之心。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赵月斌认为,作者在人物的塑造上比较成功,尤其是几个配角,感觉比齐桓公、管仲还要性格鲜明、过目难忘。书中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作者以历史小说的方式来重塑人物形象,讲述泱泱齐国八百年传承,致敬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既是重返齐鲁之邦的文化寻根,也是试图激活古老文化内在活力的非凡之举。

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表示,作品在历史还原与人性挖掘上做到了有机的结合,能够把故事叙述跟历史的发展逻辑很好地融合起来,对齐桓公、管仲的塑造很成功,他们在推动天下会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坚韧不拔,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书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又发挥了作家的想象力,对历史人物没有进行盖棺论定的评价,对政治跟人性的冲突、权力斗争跟人性的冲突,进行了深度挖掘,表现了人物人性上的复杂。

这一切都得益于张鸿福一贯以来的写作呈现方式,“把大人物当小人物来写,把优点和缺点联系起来写”。更多精彩的齐国故事,期待在其后续作品中一一呈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