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围墙的艺术空间

2024-08-30 14:10:5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打破围墙的艺术空间

打破围墙的艺术空间

打破围墙的艺术空间

复旦小区和凉三小区两个居民区负责人,昨天各持一把钥匙打开了“小巷美术馆”的两扇门,开启了两个社区美术馆的共融计划(见右图)。这是上海的各个社区、新村小美术馆的第一次“两者贯通。”

小小美术馆悄然兴起

美术馆在常人心目中,是个“仰望”的“殿堂”,需要当成一个“日程”纳入休闲生活。但是,在上海的新村里,悄然兴起了一个个小小的美术馆。早在2022年的东昌新村的“星梦”自行车棚(见下图),就举办过“三星堆展”,布置好的展板上有三星堆的太阳神鸟金饰、石壁等。这是从2021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的“三星堆展”引入的。到了2023年,“星梦”自行车棚又引入了“龙门石窟展”。上大博物馆的志愿者还在现场为居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本来只是来取车的人也对中国历史、文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23年6月,陆家嘴街道市新小区15号楼新加的电梯里,挂上了两件中国画院藏品的复制品——虚谷的《春波鱼戏图》和《白猫图》。打开电梯,满眼“惊艳”。2023年9月,鞍山四村第三小区“楼道美术馆”又启动了,光绘摄影工作坊、蓝晒摄影工作坊和社区版画工作坊也随之启动,惠及周边居民。今年初,一个霓虹闪烁的“三星堆神树”出现在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的门卫室里——这就是全国首家开设在社区里的“门卫美术馆”……

“社区枢纽站”暗暗推动

由曾经担任过美术馆馆长的王南溟主持的“社区枢纽站”,就是这些社区、新村里小小美术馆的推动者。他不仅趁着“城市微更新”的良机,说服社区、街道管理者进行空间美化,也植入了各种让周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美的活动。例如,凉城三村的小巷书屋升级为“小巷美术馆”之后,举办了“小巷故事:9张老照片与居民口述”等活动。王南溟发动居民,挖掘生活里的人的感情与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周边的暖意和温情。

这就像是“星梦”自行车棚的“三星堆展”的后续发展一样——起初,是上大师生为居民讲解,后来就是居民自己成为讲解员为邻居讲解。美的硬件、美的空间,会带来瞬间的惊艳,但是要让周边居民对这些小小美术馆有感情,常往来,需要真正触动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两个小区的文化活动角

王南溟携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艺术社区”研究生课程的建设者耿敬,一起推动这些小小美术馆的发展。他们认为,“社区美术馆不能以空间面积来衡量,因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居民的动线遍及整个社区——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社区美术的范围。因此,有社区就有艺术,艺术大空间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小小的美术馆。”

当他们发现复旦小区“门卫艺术馆”和凉城三村“小巷美术馆”仅一墙之隔之后,就打算打破围墙,让两个美术馆“相遇”。“因有艺术,小区无墙”的计划浮出水面。他们与两个不同居民区的书记进行了沟通,大家称赞这是个绝妙的主意。于是,昨天正在为“小巷美术馆”户外创作雕塑作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李秀勤来到现场,他的雕塑恰恰需要居民收集素材才能完成。代表上海财大“艺术社区”暑期调研团队的指导老师、社会学系副教授孙哲也来了,他正带着学生参与凉城艺术社区的实践……随后,凝聚着周边居民收集到的材料、由李秀勤创作的雕塑作品,会在“小巷美术馆”落地。接着,围绕这个雕塑,会进一步优化、美化周边环境……

这个项目让艺术家、大学与社区的探索性美学实验浸润日常生活。原先停留在美术理论史上的“艺术动员”这个创作方法,发挥了社会公益效益。无论是仅仅一个电梯里的“画展”,还是打破围墙的“小巷美术馆”,最终激荡的涟漪会从艺术生活波及社会生活。

本报记者朱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