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种进行时

2024-08-30 14:36:08 - 北京晚报

▌白杏珏

成长是一种进行时

《成长记》程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弛同学最爱看的报纸是《北京晚报》,他从学校回到家,总是从报堆里抽出一张《北京晚报》带进卫生间,在里面享受一边如厕一边读报的休闲时光。某个周末他又如法炮制,拿着一张北晚边走边说:“人不学习不行啊,我要好好学习。”

然后关上门半天没动静。

从卫生间出来,他意犹未尽,说:“再学一张。”

这位总是拿着报纸勤奋学习、被妈妈程青戏称为“张大爷”的张弛同学,如今已是过了而立之年的北京小伙。作家程青已著有十余部长篇小说,多本中短篇小说集,而她的第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则献给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程青一点一滴地记录下了孩子的种种动人瞬间,最终形成了这一本《成长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程青是放下了小说家的“架子”来记录。在这本书里,程青不再像解数学题一样精心解开小说的谜题,而是以最真实的笔触,最坦然的态度,如实展现了一个北京孩子的成长之路,一位作家母亲的心路历程。

在《成长记》的封面上,深浅交错的灰白光影中,隐约可见一个小孩子拎着袋子前行的身影。这是一个默默观望的视角,充满爱意,更充满尊重。书封上的一行字,更说出了本书的核心——“他的成长,我的人生”。

程青笑称,自己是一个对孩子“盲目看好”的妈妈。同事朋友们夸赞张弛,她马上就转述给丈夫听。丈夫颇为不屑地说,“你什么时候认为他不好过?”于是她细细一想,“可不是嘛!就是他拿回不及格的卷子、作业本上尽是一道道做了一半就扔掉的习题,甚至包括他在街边小摊上吃了油炸鹌鹑校服前襟沾着点点滴滴的辣椒酱的时候,我都觉得他又好又可爱。”寥寥几笔,不仅勾勒出一个天真淘气的男孩形象,更体现出一位温柔母亲的真心实意。

细读《成长记》,会发现程青开玩笑似的说“盲目看好”,其实并非“盲目”或溺爱,而是一种触及母子关系核心的透彻,或可说是明心见性。作为妈妈,程青虽然对孩子没有成绩等方面的硬性要求,看似“放任不管”,但却特别注重和孩子的日常沟通。从猕猴桃的质感,到学校的老师同学,再到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一起看过的小说电影话剧,程青总是先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平等地与之讨论。这种看似平常的聊天,实则是学校里没有的日常教育。教育不仅是管教行为或者输送知识,更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思想观念。正如孔子、苏格拉底均以问答方式来“上课”,一问一答,有来有往,才能让学生知道何为思想的本质。而更进一步,到了知识信息过于充沛的现代,法国理论家朗西埃更提出“无知的教师”的观点,也就是老师应当主要“驱动学生的意志”。

在《成长记》里,程青就是一位“无知的妈妈”。她总是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无知”,“请教”孩子的看法,而张弛同学也不惮于当面反驳乃至回怼。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味的让步。程青始终很注重鼓励孩子的兴趣,也会在关键时刻予以引导——比如,作为一名知名作家、新华社记者,她会让孩子独自与同事朋友们交流,鼓励孩子阅读与写作,跟他讨论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分析戏剧的舞台呈现等。这种引导不是当方向的输出,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自身已具备的文化素养及处世原则,就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自然传递给了孩子。因此,“无知的妈妈”并没有丧失孩子的尊重与爱,张弛同学反倒和妈妈成为了旗鼓相当的朋友。而这个曾经作业写不完、考试成绩不佳的孩子,也顺利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踏上了职业电影人之路。这个路径,是张弛同学在成长之路上,慢慢摸索出来的,其中也有程青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盲目看好”塑造了健全的人格,“无知请教”驱动了学习的意志。

在如今“内卷”成风的当下,我们总能看到许多亲子关系紧张的案例,甚至有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到了要看心理医生的境地。究其根本,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被蒙上了多层的屏障。父母之爱如果总是与成绩、表现等挂钩,会让孩子无法辨认出爱的面貌,认为自己必须要先达成某个目标、符合某种标准,才能成为“值得爱的孩子”。但如果一个人的内核是空的,缺乏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识,那么再好的成绩、再优秀的表现,也不过是敷在空壳娃娃上的层层彩绘而已。美则美矣,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磨损、生活的挤压,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压力碾碎。《成长记》所展现的成长之路,虽说是一份个案,也并不一定是“范本”,但确实是与众不同的,或许能为家长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路。作家林特特也是一位母亲,觉得这本书让她相信,有趣的人在一起永远是融洽的。

在《成长记》新书首发活动现场,韩敬群说,“成长是一生的主题。”程青也坦言,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升级。作为小说家的母亲,为孩子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而以影视为志向的孩子,则让母亲看到了当下的光影世界。对他们来说,成长是持续的进行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