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货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怎么治?|荔枝时评

2024-08-30 10:38:52 - 媒体滚动

转自:荔枝新闻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上海某高校教师和法学生组织的团队调查显示,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卖机,仅有5台未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另外40台中,多数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有的既要关注公众号,还要绑定微信号,有的存在诱导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刷脸支付的情况。

自动售货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怎么治?|荔枝时评

自动售货机是为了填补人工售货没有触及到的地方,也在于给顾客提供一种及时、便捷的购物体验。最早的自动售货机是投币或塞纸币使用的,当时没有智能手机也能正常使用,显然,搜集用户信息并不是必要操作。

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自动售货机的扫码支付功能本该更加节省消费者找零的时间,但如今购物流程却变成了消费者得先绑定微信、手机号或者关注公众号,才能支付购买。有一次,我想在自动售货机上买瓶水,却发现授权过程极为繁琐,有这时间,已经可以走到不远处的便利店购物了。因此,现在许多自动售货机不仅偏离了便捷的初衷,其过度搜集用户信息的行为,更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该团队面向大学生的1000份问卷调查显示,57.82%的学生经历过被骚扰或收到不期望的推销电话、短信、邮件,33.24%遭遇过电信诈骗。至于信息泄露的方式,有66.57%的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使用App、小程序时被强制或频繁索取个人信息”。

其实,不仅是自动售货机,很多有服务员的餐厅、奶茶店也开始变相强制用户扫码下单,有的餐厅甚至取消了纸质菜单。而扫码下单往往就需要关注公众号,绑定微信、手机号,甚至注册会员。商家此举背后的逻辑,一是省事,二是可以精准获得顾客信息,方便之后的广告推送,而通过此举获得的“粉丝”“会员”,便成了商家的一笔“数字资产”。

我曾因点餐关注过一些公众号,过段时间偶然发现部分公号被改名转卖了,净发一些低俗广告信息。用户隐私信息、粉丝数据,被商家拿来转卖牟利,这无疑是对公民隐私信息的侵犯。

上述大学调查团队呼吁,要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企业的监管执法力度。其实《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已经设置了关于“两个最小”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但这个“最小”到底是多小,还需要进一步厘定细分,制定具体标准,明确哪些场景的哪些信息出于必要才可依法搜集。除此之外,商家无权搜集额外信息。对自动售货机这种并没有必要搜集用户信息的场景,应当保障顾客享有基本、便捷的购物服务,而不是不同意授权就无法使用。

对企业商家获得的用户信息资料,应当明确、压实企业的主体管理责任,敦促企业依法妥善保管公民用户信息,而非随意转售、泄露。如果出现平台商家泄露、出售个人信息隐私情况,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律,依法严格处置。只有社会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和“购物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