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进厂干活了,车厂和机器人公司都有自己的盘算

2024-08-30 20:09:00 -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陆柯言

界面新闻编辑|文姝琪

世界机器人大会2024闭幕之后,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讨论风向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它吸引无数资本追逐的同时,也有不少的声音认为,人形机器人还远远不够灵活,它看似智能的表演还仅限于Demo,商业化更是一件遥远的事。

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商业闭环,例如科研行业就愿意花高价购买来做辅助研发。但受智能化水平和量产难的影响,这类产品还只能小批量出货,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很难谈赚钱。

但这并不阻挡工业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尤其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汽车制造领域。

优必选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早实现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实训的机器人厂商,迄今已经拿到超过500台意向订单。今年,优必选先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蔚来等汽车厂商达成合作,其旗下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S系列已经进入产线实训。

“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能上产线?”这是车厂询问优必选最多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是可靠性和价格。一个背景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高达3000多万的劳动力短缺,员工高流失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当前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人形机器人进厂干活了,车厂和机器人公司都有自己的盘算

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提到,一家近100万工人的车厂,每年的工人流失率在30%上下,叠加每位工人的薪酬和培训成本,车厂对机器人的需求可想而知。

事实上,汽车厂商已经在生产过程中大范围应用了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但这仍然不够。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表示,相比起人形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在空间和应用上都存在局限性:它们通常是固定的,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操作,工作流程是预先设定好的,面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或变化,如混线生产或混装,产品尺寸和外形可能会频繁变化,机械臂就无法适应。

柔性化是制造业的重要需求之一,而人形机器人的优势就在于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人体加上双手共有超过40个自由度,即便不计算双手也有28个自由度,这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执行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动作,比如弯腰、抬腿等。

并且,由于现代汽车工厂的设计通常都是围绕人类工人的身体结构和能力来构建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环境,不需要对工厂布局进行大规模改造。

全球车企都有同样的需求。宝马选择了美国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梅赛德斯选择了另一家初创公司Apptronik,特斯拉则也宣布,明年将部署1000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到汽车工厂,进行分拣电芯等工作。

不过,海内外的人形机器人进厂进度都大抵相似。它们必须要在产线展开12-24个月的实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概念测试,车厂需要借此来验证人形机器人究竟是否能够真正提效,也是其商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人形机器人能在工厂做什么?以优必选WalkerS为例,它能够进行螺栓拧紧、零件转运、零件安装、贴合车标等工作,也能过利用实时图像捕获和传输功能来完成车辆门锁、安全带、灯罩、内饰等部位的质检。

焦继超告诉界面新闻,车厂向机器人厂商提出的需求基本是依据人形机器人现有的能力出发,同时愿意给予新兴产品一定的发展空间。除了买机器人之外,车厂还会向优必选提供应用场景,帮助优化后者的算法能力。

实训的另一重意义是,让机器人获得更多物理世界的数据,从而提升智能化水平。焦继超认为,和越多的车厂合作,就能够捕捉越多通用场景的数据,让数据的泛化性变得更好,拥有大量灵活的小模型。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这些小型模型在特定应用中可能更有优势,并且也更具成本效益。

目前来看,业界并不需要一个万能的机器人。优必选的想法是,有了针对特定领域的小模型之后,机器人厂商就可以训练机器人做不同的工作,只需要调整软件程序,根据需求进行配置即可,无需频繁更改硬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只需更换执行器,比如将手部执行器换成两指式。

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机器人厂商还需要解决量产难题,这同样是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共同挑战。特斯拉原本预计让Optimus在2024年底前投入工厂执行任务,最早于2025年底上市销售,但如今大规模量产的计划时间已经从2025年推迟至2016年。

但供应链正在努力当中。焦继超提到,现在应用在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身上的大功率伺服驱动器,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大概有50-100种,包括电机、减速器、编码器、MCU、力矩传感器等,国产化率约为90%;小功率伺服驱动器的零件数量大概有40-80种,国产化率95%以上。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而工业制造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最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的一个方向。在此之前,机器人厂商仍然要持续迭代硬件能力,让机器人在多维空间的稳定可靠的运动能力,使其能够承担更复杂的任务,同时不断提升它的智能化水平。

一个车厂和机器人厂商的共识是: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能解决工厂的问题,成本反而不是重要的事,因为需求必定上涨,供应链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就像汽车和手机从问世到普及的过程。为了那个可能的爆发时刻,他们愿意等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