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江秀娜:改良土壤改进品种 盼红藜麦美景飘红

2022-09-30 01:29:10 - 新快报

开栏语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在广袤的田野上,我省的女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发挥着“半边天”作用,用一句句铿锵誓言、一次次勇毅担当,用心用情播撒“智慧农业”的种子,呵护科技之花盛放沃野千里,把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了南粤大地之上。

从本期开始,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将和新快报共同推出《科技兴农巾帼群英谱》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带有泥土芬芳的故事,呈现我省为乡村振兴提速的科技兴农“她力量”。

江秀娜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擅长领域花卉栽培及遗传育种、植物病(虫)防治

曾获奖项汕头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农业技术推

广奖二等奖、汕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只要科技能为农业扭转逆境,增加农户收入,多辛苦的事都值得我去做。”

行走在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的红藜麦田间,江秀娜有过许多难忘的经历:投入有机肥改良土壤,天气突变时应对麦秆黑化……马滘街道的基本农田多为盐碱地,对这位拥有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农业专家来说,难度也不小。

然而看着农户和村干部的渴望眼神,期盼她带去科技,增强红藜麦抵抗力以具备推广种植的条件。于是,她孜孜不倦地研究,破解农科技术难题。“看天吃饭桎梏农民生计,只要科技能为农业扭转逆境,增加农户收入,多辛苦的事都值得我去做。”

勇当科技特派员

“兰花专家”转战“盐碱地”

在汕头市农科所蝴蝶兰杂交育种基地,培育了900多款蝴蝶兰良种。有27年育种经验的江秀娜身处姹紫嫣红的兰花丛中,仔细记录每朵花的参数。

江秀娜是汕头市农科研究所花卉育种推广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科研以来,她以科技兴农为己任,不断培养出新品种,提升兰花产业的市场质量。

在这个“阵地”上,江秀娜主持指导过蝴蝶兰养殖大棚设施升级维护,为兰花引进调温系统……市场上知名的“小粉蝶”“拉菲”“星河”等优质蝴蝶兰品种深受兰花爱好者欢迎,而兰香深处,正是江秀娜等专家努力不懈的成果。

科技兴农不仅能为蝴蝶兰销售增值,对于其他农产品亦然。不止一个场合,江秀娜说:“科研就是要推广助农,不能推广的科研是少条腿的。”

当乡村振兴号角吹响,江秀娜被委以重任,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11月,她成为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的科技特派员,解决工作队在打造特色产业过程中遇到的种植难题。

近一年来,她着力最多的“阵地”是马滘街道的一片特色红藜麦基地。红藜麦是一种营养全面的粮食作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能够有效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但基地的盐碱土质,却为种植增加了不少困难。“尽管辖区的红藜麦基地已经具备一定底子,但是要培养成绿色生态的特色产业,改进空间还很大。特别是近几年,该处红藜麦的病虫害、黑杆病等患病率呈现逐渐加重趋势,直接影响到作物品质和经济效益。”

要种好有机红藜麦,就必须要有技术支持,直面困难的江秀娜说:“这是时代赋予我的新使命。”

不仅要当好专家

更要让农民学会技术

该如何给眼前的红藜麦“开方”?江秀娜坦言,要完成崭新课题,离不开团队集思广益。

每周,江秀娜要抽3天的时间扎根马滘街的田间地头,风雨无阻。其他时间,她抽取土壤样本带回农科院实验室化验,并和农科院其他专家、研究员开展探讨。

江秀娜说,种植红藜麦不是自己专长,所以她会更加细致、认真地向其他专家请教,并查看很多相关文献,然后进行试验,“我们曾在广东花卉创新团队病虫害岗位专家李利华博士指导建议的基础上开展了‘木霉菌剂’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江秀娜开心地说。

种好红藜麦,除了想出对策预防病虫害,还要面对许多天气因素。马滘街临海,天气多变,红藜麦植株高度普遍在1.2米左右,下雨天一积水,麦秆长出霉点,就容易阻碍植物吸收营养;而海风,也是红藜麦的“天敌”。“去年新一批红藜麦刚出苗,由于风大,很多嫩苗都被风打死了,我们蹲在地里一粒一粒种子地补种,太不容易了。”

每次带领农科院团队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时候,江秀娜还有一个坚持,“我们每次都要农户围观我们的操作,我们真心地希望他们能学会技术,有利于自家的种植。”江秀娜说,自古以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农户生计来之不易,“而我们所做之事,处处要为民着想,尽量减少农业损失。”

当下,马滘生态园新一季的红藜麦已经收成,且产量和品质都提升了不少。但江秀娜并不满足,她和她的团队还在努力研究和试验,如何改良红藜麦植株长度,如何养殖“矮红藜麦”,如何更好地将经验进一步传播给马滘农户,都是他们在日思夜想的课题。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