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灼:搭乘“造船梦”走向深蓝
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江南研究院,王灼正带着20多名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认真研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实现船舶建造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这段时间,团队成员正加速推进与天津大学合作的船舶精益生产项目,目前已进入攻坚期。
很难想象,这个身着海蓝色工装,谈吐清晰、笑容阳光的95后小伙儿,如今已是江南造船精益工程师。而在7年前,他还是一位在造船生产一线的工人;更早一点,11年前,他是威海职业学院2013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
1995年出生的王灼,从小就对蔚蓝的大海和海上巨轮充满了无限好奇与向往,对“钢铁巨兽”的奥秘充满了渴望。后来,他真的成了领会“奥秘”、解锁“奥秘”、建造“奥秘”的人。
入职初期,他作为工人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进行装配、电焊等船体结构建造的实训实操,早早实现了自己的“造船梦”。技术工人岗位的发展路径一般是从初级工到高级工再到高级技师,这无疑是符合他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憧憬的。
而能够进入专业对口、实力雄厚的造船企业,王灼一直把自己当作“幸远儿”,他抓住了江南造船第一次到学校招聘的机遇,成为同批60多人中少数能留下并走上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人之一。
“刚一去,为让新员工更好地适应岗位,公司安排6个月轮岗实习,实习期就走了不少人,因为一线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夏天暴晒、冬天酷冷,机舱内也有电焊弧光、噪声、粉尘等污染,环境确实挺艰苦。”而王灼能够坚持下来,在他看来,一是热爱,二是能吃苦。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他高考填报的唯一志愿,不是一时脑热的决定,而是综合个人兴趣、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作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他依然对安徽老家门前的那条河和亲戚送的一只大船模型怀念至今,那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而在威海职业学院就读期间,他来到了有海有船的城市,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王灼清晰记得,在实训课上,老师带领实训小组使用硬纸板制作船体模型时,夸赞王灼是“少数能够独立完成船体组立模型的学生之一”,这给了王灼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从对一张造船模型图纸“一脸蒙”,到熟悉制造原理,图纸逐渐“变得立体”,再到能够用同比例复制出船只总段,学习过程的成就感逐渐演变成了从事行业的自信感。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山东省机电设计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平时热爱运动,比如骑行,可以一次骑行100多公里。”他肯吃苦、有毅力的性格早已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在生产一线,他苦练技能,经常一个人很晚才回到宿舍,再苦再累也能乐在其中。
从测绘、装配到电焊,这些并非当时工作所必备的技能,他都愿意尝试学习。比如电焊,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跟随江南造船焊接首席技师习得。刚开始,他也害怕电焊刺眼的光,也怕被烫到,但他克服了恐惧,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取得了中级焊工证。
此外,他还注重对各类型船体分段建造技术、精度控制、质量管理的钻研,再加上自己平时在一线摸爬滚打,把基础技术工作摸了个透,工作不到3年,公司就决定把他调到生产部门,担任9艘支线箱船、3艘22K-LEG等船型的技术质量主管;入职第6年,他被任命为设计部门生产研配主管。
从技术工人岗到专业技术岗的转变,这在公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专业技术岗一般都从本科高校招聘,但不论是技术质量管控还是生产研配设计,一线岗位的实践经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王灼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江南研究院先行区域所所长张鹏说。
“现在,我国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必须有高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我愿意尽自己的力量为行业发展作应有贡献。”王灼笃定地说。
“乘上自己参与建造的大船乘风破浪,走向深蓝。”这是王灼的夙愿,而此刻,他已在路上,无悔初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通讯员王喜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9月30日07版
原标题:王灼:搭乘“造船梦”走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