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活力之城 向“新”攀登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均把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作为重点,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和“4+1”重大任务中,突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南京明确定位、指导路径、授予方法。
近年来,南京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科教优势,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成势见效,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切实扛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向“新”突破,“新”潮涌动。南京,正成为一座更有创新高度的活力之城。
推进有组织科研
“攻”出一串“创新果”
近日,南京大学团队发现强效HIV纳米抗体,对艾滋病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9月,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办,一大批尖端“黑科技”产品亮相。其中,来自南京的不少高校、企业的产学研融合最新成果颇为吸睛;
八月二十五日,二〇二四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与成果展示在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亮相。图为紫金山实验室展台,通过确定性无人接入系统进行的平衡球演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中元摄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构架焊接数字化智能产线投用,机器人正在装配、焊接构架部件,并不断对产线流转进行优化。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冯芃摄
8月,第八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宁召开。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建成、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业界首个载具时敏网络控制系统、6G无线网络毫秒级实时智能技术四项重磅科技成果;
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南京有29项科研成果获奖,占全国总数的11.6%,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着力构建以高校院所为牵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体系,以重大科创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攻关步履不停,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如今,南京“攻”出的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南京的创新实力,全球认可——在最新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4位,在《自然》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6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中由第11位升至第9位。
“南京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政策,尤其是政府对科研的持续投入,成为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涌现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说。这位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创立以来唯一获奖的华裔学者,六年前,带领团队来宁“创业”组建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截至目前,图灵院已诞生科研立项48项、软件著作权44项,申请发明专利53项,先后研发出图灵AIGC平台、灵犀工场·一站式AI大模型训练平台等,孵化和投资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涉及AI+医疗、AI+金融、AI+教育、AI+城市、AI+安全等领域,项目总估值超过270亿元。
构建贯通式体系
“转”出一番新天地
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了转化成生产力和实际应用。
8月底,南京发布最新的《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用22条“含金量”十足的干货举措,实现转化主体、转化链条、转化服务全覆盖。
时针回转,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南京早有谋划。
比如,这条“法规政策发布线”,便体现出南京“转”的步伐愈发铿锵。南京先后制定了技术市场促进、促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地方性法规,全面修订实施《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并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文件。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的同时,南京还注意把握工作着力点——
抓住两个核心,强源头。常态化运转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17所高校挂牌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高校分中心;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
聚焦转化渠道,强赋能。为强化前端赋能,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把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扶上马”;为提高产业化成功率,打造一批中试平台,提供小规模量产试验服务……
围绕堵点难点,强畅通。早早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育力度,重点破解产业创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打造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创金融服务品牌,布局设立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构建资本金融赋能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突出创新主体,强应用。拿出真金白银,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出题”,高校、新型研究机构、各类科研院所“揭榜挂帅”,联合研发;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营造多元主体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尺寸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仅为2.2克的双光子显微镜,今年市场销售额预计达到1亿元。这个曾经“压箱底”10多年的技术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的科研团队,在跑遍多个城市后,最终在南京江北新区落地生根。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南京不断涌现。瞄准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动物模型试验和安全评价等方面与中国药科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成功研制出化学1类创新药圣瑞沙并于今年6月获批上市。石城实验室研制出纯国产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拍摄技术,成功助力央视总台奥运转播、参与赛事单边拍摄和《五环之约》等节目录制。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面向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及储能应用,研发出中低压碳化硅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系列产品,累计订货量超过1000万只。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9月14日,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首批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方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南京,一茬一茬接着干。
用好“关键一招”
“改”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9月19日,位于建邺高新区的南京数智城内,技术人员正在林洋能源南京中心的研发实验室进行智能电表的检测与校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段仁虎摄
作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南京以改革为“金钥匙”,重点围绕硬科技的研发与产业化所需,从体制机制上破解束缚创新的阻力,为创新铺平道路、提供保障,以改革创新为源源不断的创新提供持久动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通过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已获科技部批复。针对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南京分类设计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并强化科技人才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在全市各类科技计划、创新平台、工程技术项目等评审评估中,也将把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
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南京不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联合多家试点高校院所,共同探索“团队控股”“拨投结合”模式,设立“社会服务型教师”职称,投入专项资金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极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在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后所获收益体现在科研工作者的收入中。
“以青年教师为例,现在参与科技成果研发的老师,待科技成果转化后,相关收益可以计入工资,占比可达20%以上。”南京工业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之前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收益占青年科研工作者收入的5%左右,提升十分明显。
哪里的创新生态好,哪里的科创主体就蓬勃生长,哪里就出新质生产力。
据统计,南京现有两院院士96人、创新创业的中外院士125人,在校大学生100.76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55.14万人。南京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 2.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367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超7200家,2023年当年营收超560亿元。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引领力澎湃不止,南京有信心有底气有决心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