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交通大步迈向新征程—— 枢纽之城 链通四方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吴春霞 通讯员 宁交宣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历经75载,南京交通运输领域发生历史性变化——如今,飞机翱翔,高铁驰骋,国道、省道四通八达,主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内河航运通江达海,一幅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南京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书写立体交通大发展、交通枢纽城市大建设的新篇章。
城市路网内外通达,百姓“脚下”幸福感满满
“真是太好了!石杨路沿线增加两条公交线路,交通部门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9月19日,居住在御水湾小区75岁的褚进平满怀喜悦地说,即将“上新”的110路、118路公交线路让他们“出行路”更便捷、“归家路”更舒心。
下了地铁还需要步行十几分钟才能到达公司,怎么办?以往要么步行,要么骑共享单车。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小蓝鲸”微循环公交线路,“招手即停,如需下车请按铃”,2023年6月起,南京试点推出响应式停靠站。今年一批招呼站又陆续上新,市民乘坐公交车也可以像出租车一样实现“招手即停”。
2017年,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在此期间,城乡公交服务水平也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不断改善。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先后完成省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示范县)创建任务,全市达标率100%。十年来,南京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原则,南京农村公路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砂石路、土路逐渐变为宽阔平整的沥青路、水泥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的“四好农村路”不仅是一个交通基础设施,更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运量大,速度快,准点率高……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着手地铁建设。自2005年南京第一条地铁线路1号线投入初期运营,到现在13条地铁线“成网效应”加速释放,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居民提供出行的“最优解”。
轨道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地铁5号线南段开通前,生活在江宁大学城的丹丹生活圈受制于交通不便,显得非常狭小。“以前从不敢去百家湖、新街口逛街,路上‘堵不起’。”而如今,地铁换乘便捷,丹丹的生活圈也随之延伸。“在南京,想去哪里,距离不再是问题,搭乘地铁几乎都可以到达。”
目前,南京共有3条过江地铁,分别是3号线、10号线和S3号线。可搭乘地铁过江,让来南京的打拼一族可以没有顾虑地在江北买房定居,也让家住江北的小马将择业范围扩大到主城。前不久,4号线二期正式开始盾构过江,未来市民过江将有更多新选择。
“米”字形高铁网即将成型,高铁直达国内30个重点城市
一句“总要来一趟南京吧”,让南京人气高涨,游客自四面八方涌来。除了六朝古都的文化魅力,便捷通达的交通体系也是南京能留住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南京仅有沪宁、津浦、宁芜三条铁路。进入21世纪,南京加快铁路网布局。2008年,国内第一条按时速250公里设计的高速铁路合宁铁路开通;2010年,国内第一条按时速350公里设计的城际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开通。之后,宁杭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相继建成…… 南京铁路线网格局逐渐完成,沪宁杭合“一小时高铁交通圈”基本形成。
2019年,以宁淮城际铁路正式开工为契机,南京“米”字形高铁网正式开建。2023年沪宁沿江高铁正式通车,为“米”字形高铁网补上重要“一横”。9月13日正式开工的南京北站,是“米”字形高铁网中的重要“落笔”,建成后将与南京南站、南京站三站联动形成辐射八方的新格局,将有效促进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1.5小时高铁交通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截至目前,南京铁路枢纽基本形成“一环两跨九线”的线网格局,铁路运营里程51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68公里。高铁可直达国内30个重点城市,周边三小时交通圈内覆盖50多个城市。
南京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南京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南京将形成“两环、八射、十五线”的环+放射“米”字形高铁网格局,布设南京北站、南京站、南京南站三大主客站。目前宁淮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建设已全线铺开,南京北站正式开工,“米”字形八向放射格局即将成型。根据规划,到2035年,南京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84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600公里,实现南京到省内所有设区市“1.5小时高铁交通圈”。
航空枢纽链接全国,低空蓝海激发新活力
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出发,2小时飞到西安、深圳;3小时飞到昆明、南宁;最远7小时飞到伊宁、库尔勒……今年上半年,南京机场旅客吞吐量1498万人次,同比增长16.4%。
禄口国际机场1997年通航;2004年,毗邻的江宁开发区率先成立空港工业园;2013年,与机场一河之隔的溧水开发区也开始布局临空产业。集聚资源才能形成合力,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统筹江宁、溧水、机场三方资源,规划建设空港枢纽经济区,南京蓝天圆梦的道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南京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枢纽能级不断提升。记者从交通部门了解到,今年1—8月份,南京机场旅客吞吐量2111.8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恢复开通21个国际和地区直达航点。
根据《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南京都市圈几何中心、南京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将聚焦临空产业和航空物流,规划航空货运、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快递物流、供应链物流、智能仓配、临空服务等七大功能区。
航空拉近的是南京与世界的距离,低空带来的则是千米之下的无限机遇。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抢抓低空经济蓝海,7月底,我市出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提到,至2026年,南京将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力争划设1500平方公里以上空域,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及配套的低空信息化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市交通部门目前已梳理形成涵盖公共服务、生产作业、低空运输、航空消费4大类别的25分项80子项低空应用场景指导目录,全市低空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为推进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未来,南京的这片天空必将热闹非凡、精彩无限,推动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通江达海,2035年全面建成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早在三国时期,南京港就是“江道万里,通涉五洲,朝贡商旅之所往来”的通海港口。
经过岁月和历史的沉淀,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港迎来新生,开始进行改造与大规模扩建。从当时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到改革开放后完成江苏省第一艘远洋轮船的首航,南京港在历经沧桑变化、兴衰起伏后的一次又一次“扬帆起航”。
2018年,随着长江南京段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完成,5万吨级以下海轮可全天候直达南京港,10万吨级海轮也可乘潮而来。南京港成为大海深入内地“海港”的尽头,成为中西部直达海洋的新起点。
今年1月,从巴西始发的运粮船——“阿尔法发现”轮停泊南京港,率先以11.6米吃水深度刷新了开埠以来进港船舶最大吃水纪录。5月26日,新加坡籍“艾奥尼克”轮从南京港新生圩港区缓缓驶离,前往巴西。这是南京首艘吃水深度达到11.6米的装载出口货物的船舶,标志着南京港出港船舶吃水深度也从11.36米提升至11.6米。这一进一出,南京港完成了深水港的又一次升华,也标志着南京“大船深水”时代的开启,在加快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年来,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有力服务了全省及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国内双向开放。2019年龙潭枢纽获批为国家第一批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2021年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投入运营后,实现了铁路与港口的“无缝对接”,让江海转运、铁水联运在南京港得以实现;2023年,南京港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今年3月,《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南京提出了近期和远期2个目标。到2030年,南京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素集聚、创新高效”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南京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0万标箱。
对一座城市而言,交通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串联着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作为特大城市,近年来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全国少数同时拥有千万级大型机场、亿吨级港口和国家级高铁枢纽的城市,有力支撑了城市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交通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南京,从无到有,从空中到地下,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交通格局的变化,在支撑城市发展的同时,一直不断刷新民生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