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难点进 朝着深处改

2024-09-30 10:52:26 - 南宁日报

向着难点进 朝着深处改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宁面积仅4.5平方公里,民间称“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人口仅12万余人,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南宁各族群众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坚持不懈地建设家园,交出了一份壮丽的南宁高质量发展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南宁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各项改革顶层设计有效推进,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些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区前列,形成了一批具有南宁特色的改革典型、改革品牌——

改革引领战略投资布局,抢占产业新赛道,“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推动经济循环从“房地产—基建—金融”向“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新循环转变;

重构城市空间形态,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的建设,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建设,促进“港产城海”融合发展;

抓住RCEP实施机遇,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与“向海图强”双向发力,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活力持续增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新能源乘用车“哪吒”成功走出国门。

创新推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智慧人社”公共服务、公租房建设管理南宁模式、“容缺后补”等一大批在全国、全区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着难点进,朝着深处改。当前,南宁市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推动全市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为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总体谋划整体推进

把准方向方能行稳致远。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4年3月,南宁市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设立由市领导挂帅的8个专项小组。

2019年,对标中央、自治区,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调整设置10个专项小组,进一步强化市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形成了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终端问效的督察落实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为有效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南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

改革必须有勇气和决心。市委主要领导坚持以开放牵引改革、以创新支撑发展,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推动南宁发展诉求纳入国家重大政策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突出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有关改革决策部署,同对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赋予的重大使命结合起来,同解决首府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中长期改革规划,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一批牵引性重大改革落地,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突出“大”“小”改革同频共振,既抓好国资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黑臭水体治理、数字人民币试点等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改革,又抓好医保共济、电子身份证、“生命绿波”机制等微改革微创新,呈现出多点开花、全面结果的可喜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推出1229项改革任务,各级各部门推动超过3500项微改革微创新。

突出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完善改革激励和舆论引导机制,试行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以“宽容试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表扬并推广一批优秀案例,连续3年获评广西改革攻坚十佳成果,讲好南宁改革故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接发展所需啃下产业发展“硬骨头”

从南宁市区向东而行,一座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园区——东部新城正逐渐成型。目前,东部新城已集聚了弗迪电池、合众新能源汽车、太阳纸业、宸宇锂电池材料、安达、贝特瑞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为打造南宁工业新增长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南宁全力攻坚解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教育科技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等系列改革,啃下一个又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硬骨头”。“南宁地铁南宁造”“南宁公交南宁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

聚焦破除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精准高效配置工业发展所需用地资源,将都市区内土地增量的45%用于工业,规划东部新城3万亩连片工业用地,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试点、天然气大用户市场化改革等,推动重要要素向工业集聚。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转型,2023年8月,南宁市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截至目前,南宁市共有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95家。

聚焦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关键环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与桂电南宁研究院共建“113工程”,推进桂电南宁研究院建设,研究院累计进驻研究生近2300名,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18个。截至目前,2023年,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15人,累计组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40个;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人才资源总量近10年增幅均排在全区首位。

聚焦让开发区“轻装上阵”增活力,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小管委+大平台”管理运行模式,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五象新区(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南宁经开区整合,综合保税区划归五象新区管理,解决“一体”和“西翼”发展问题;南宁高新区托管东部新城,推动“东翼”加快发展。

聚焦解决精准招商引资堵点难点,创新“以投代引”产业链垂直整合招商,加快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聚。成功引进比亚迪电池等“链主”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无到有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2023年,南宁首次入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全国50强,居第36位。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引进了瑞声科技、华芯振邦、金泰克等企业,初步构建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模组制造的半导体全产业链生态。锚定铝精深加工赛道,引进多氟多、中车铝材精密等铝基新材料应用型企业,推进产投铝箔技改并成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核心供应商,铝基新材料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聚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一批为企业办实事改革举措,537个事项纳入“一窗综合服务区”无差别受理,迭代升级“拿地即开工”改革4.0版,在全区率先试行政府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管理办法,建立企业诉求“发现—上报—解决—反馈”闭环机制。持续深化“流程再造+智慧化”“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政务服务改革,更大力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免审即得”“准入即准营”案例获全国推广。全国工商联发布调查结果显示,南宁是2023年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之一。

锚定“跨境”“向海”走活开放发展“大棋局”

围绕国家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南宁市用好用足RCEP经贸规则,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和功能区集成效应,加快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坚持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与“向海图强”双向发力,持续畅通和拓宽“南宁渠道”,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

跨境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构建——完善南宁—河内经济走廊等面向东盟的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海南、深圳以及区内口岸城市的产业合作,共建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发展“贸工结合、以贸促工”,推动实现“货从南宁走、钱从南宁过、账在南宁结、数在南宁聚、产业在南宁落地、人才在南宁集聚”目标。围绕“港产城海”融合发展,制定平陆运河经济带规划南宁片区实施方案,加快打造“港口+园区+新城”综合体,分阶段分梯次引进临港向海经济产业项目,南宁东部新城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

中越跨境物流快速通道持续畅通——优化中越跨境物流枢纽功能,创新“公铁双模”跨境运输监管、海关监管与铁路安检平行作业等陆路口岸通关监管模式,推动中越跨境快速通关班列开行,南宁至河内和北宁、北江、海防实现12小时“厂对厂”,南宁至河内实现铁路运输24个小时“站到站”直达,以稳定的跨境物流,支持跨境产业加速发展。

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提质升级——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8月底,累计入驻金融机构(企业)559家,聚集资产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税务服务公司等机构257家,成为中国面向东盟金融开放合作的主平台。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从2018年的204.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893.59亿元,年均增长80.28%,是全区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最大的地市。2024年1—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区83.7%。

跨境数据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开放合作高地,南宁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目前已建成3条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以及一批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算力中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区第一。2023年,南宁数字经济企业数量8211家、占全区总量的48%,涌现出中国东信、数广集团、云宝宝、数丝科技等一系列数字经济重点企业。

南宁将扩大开放作为“棋眼”,奋力走活了开放发展这盘大棋。目前,南宁市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国际友城总数达到30个,国际友好交往城市近40个,首府南宁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紧扣群众所盼改革惠民便民增成色

每天上午,江南区那洪街道沛鸿社区的老年人相约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书画、棋牌等活动,之后享用长者饭堂提供的营养、健康、实惠的饭菜。

美味可口的饭菜,源于南宁市自2022年8月起在各社区开设长者饭堂的便民举措。长者饭堂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及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助餐服务,针对身体中度失能以上老年人、80岁以上居家高龄老年人,长者饭堂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此外,加快健全发展优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公益性养老床位入住评估轮候机制,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和老年人助浴服务试点,发展“物业+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经验获国家卫健委、民政部联合发文推广。积极推进托育服务、新生儿医疗“落地即参保”等改革,实实在在稳稳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

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南宁始终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三街两巷”焕发古风民韵。引进社会资本、片区化实施、自治组织配合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经验获国家推广,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健全和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帮助近15万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创新邕江综合整治开发模式,截至2023年,一体推进建设完成163公里绿道、115公里亲水步道、15个滨江公园、93个亲水观江平台、254处运动场,百里秀美邕江成为市民休闲新空间。

市域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平均拥堵指数持续下降。轨道交通5条线路开通运营,加快公共交通多方式融合发展,实现了地铁、公交、BRT、共享骑行“一码多乘”,创新开通网约公交“的士巴”、地铁快巴、高速公交和广西首条跨市公交等,今年前8个月,全市公交客运量累计13277.61万人次,日均公交客运量约54.42万人次,南宁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为解决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学校周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创新研发推出“码上回家·预约小精灵”小程序,实现校园周边道路平均拥堵指数降低54%。

改革一小步,民生一大步。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5万人;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医保工作站医保事项可办理率分别超过50%、30%;实现区内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免申即享”,试点推行生育津贴支付“免申即办”;全年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约3.61万个、占全区三分之一以上。

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南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项项改革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体现了改革深度、力度和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沉甸甸的成绩单,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印迹,生动诠释“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宁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阮晓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