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2024-09-30 16:01:40 - 北京晚报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建立起全国文艺界统一战线,吹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角,奏响建立新中国的激昂旋律,开启了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新篇章。

正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人民的文艺前进的号角——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专题展览中,360余件珍贵文物文献、200余张照片将这段往事娓娓道来,书写出一首壮阔的文艺史诗。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1949年大中华唱片厂发行的国歌唱片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文代会会徽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义勇军进行曲》系列唱片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文代会旁听证

观展·亮点

《义勇军进行曲》系列唱片

四版唱片还原国歌诞生历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所有的歌曲中,《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最能唤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共鸣。展览展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系列唱片,为观众还原国歌的诞生历史。

“当年,党中央在香山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上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香山馆文物征集研究部副主任桂星星说,因此,《义勇军进行曲》与香山有着极深的渊源,过去几年里,该馆花大力气征集了与这首歌相关的唱片。

首版唱片由1935年英国经营的上海百代公司发行,是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随着战争的进展,百代公司运转日益困难。为寻找新的出路,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公司将当时畅销的唱片模板运到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两张唱片并排摆放在展柜中。稍加对比不难发现,再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封套重新进行了设计,唱片片芯与第一版原版唱片保持一致,但字体大小略有不同,且下方用英文注明了印度制造。

同一展柜中摆放的还有第三版唱片。封面上,字母和汉字写着“CheeLai起来”。中国军人怒目而视,手中无枪但全身挂满手榴弹;他的身后,是被守护着的、溢满笑容的孩子。

“第三版唱片于1941年灌录于纽约,由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中英两种语言演唱。”桂星星讲述了唱片背后的故事。1940年,中国音乐家刘良模因在国内教唱抗战歌曲遭当局迫害,出走美国。在美国,刘良模结识了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向他介绍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并教他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深受触动的保罗·罗伯逊与其合作出版了这套著名的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专辑。值得一提的是,唱片版税及发行的收益全部捐赠给了保卫中国同盟。这张唱片也成了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的实证。

1949年9月,《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地位确定后,录制国歌的任务随即下达。相邻展柜中,大中华唱片厂发行的唱片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版国歌唱片。这版唱片仅制作10张,存世量稀少,曾在当年大型外事活动中响起。

耄耋老人捐赠文物

旁听证展现文代会历史细节

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成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出发点。展览中对这一会议的还原可谓浓墨重彩,展品大多来自90多岁老人周翠翘的捐赠。

周翠翘为戴碧湘的夫人,后者曾任第四野战军第44军文工团团长,为第一次文代会的参会代表。当年,周翠翘跟随他以旁听者的身份参会。展厅中,一张旁听证是见证。证件纸张泛黄,封面有文代会会徽。仔细辨认,能看出“周翠翘第000223一九四九北平”字样。“夫妻同会,一位是正式代表,一位是旁听者,为会议少见,也是文艺界的一桩雅事。”桂星星说。

难能可贵的是,周翠翘还捐出了当年大会发给每位代表的大会照片,一组6张,包括会场的全景图,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照等。“我们展厅打造的第一次文代会会场的艺术景观,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这组照片。”

21张节目单则为观众还原了文代会的“周边活动”。每张节目单对折,封面钤有文代会会徽,封底印有演员名单、舞台工作人员名单等,其间夹有折页,登载有作者创作谈、演出单位和剧情介绍。“文代会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而文艺演出从6月30日持续至7月28日。”桂星星解读,从节目单记录的演出信息来看,当年的演出不啻一场盛大的艺术节。参演单位来自部队、学校、工厂、民间等,数量多、规模大;演出场所分布在国民大戏院等7个戏院;演出节目既有传统的,又有现实的,演出形式也包罗万象。

与这些文物的缘分要从一篇文章说起。“戴老的友人在网上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们看到之后顺藤摸瓜,辗转与周翠翘取得了联系。”桂星星说,布展时,展览也特别促成了夫妻两人在展厅的“团聚”——戴碧湘使用过的马褡子、指导过的《白毛女》剧照及说明书也在展厅同时展出。

徐悲鸿巨幅画作

珍贵文物定格南京解放喜悦

展厅中,一幅高352厘米、宽71厘米的巨幅画作堪称展厅之最。它就是徐悲鸿创作的《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国画。画面上一片欢欣鼓舞,100多个人物神态生动各异,掌声和欢呼声似乎从画面中穿透出来。

时间拉回到1949年4月,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两个城市同时举办。大会举行的第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布拉格会场,主席宣布这一消息之后,会场爆发出热烈掌声,各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拥抱以示庆祝,中国代表高唱歌曲。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给时为参会代表团成员的徐悲鸿留下深刻印象。归国途中,他就开始构思画作,回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创作,并参加了1949年7月2日开幕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艺术展览会。

展览筹备期间,香山馆副馆长都斌正是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美术作品选集》中看到了这幅作品。为这幅画,他多次前往徐悲鸿纪念馆沟通。“文物非常珍贵,在我们馆是第四次对外展出。”都斌说,该馆专门为它定制了恒温恒湿的展柜。为了让观众能够全景式地欣赏画作,策展人员还特意调整了展览的布局。

徐悲鸿将29位中国代表搬进画作。都斌带着记者凑近作品认人:“最中间的是郭沫若,郭沫若下方侧着身子的是徐悲鸿本人。”都斌说,徐悲鸿部分依据个人记忆来安排画中人物的位置,比如他本人和古元在会场中座席相邻,最终就画在一起;部分依据画面叙事本身的需要,如将郭沫若放到中心,因为郭沫若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

据与会者回忆,将中国代表举到空中的庆祝活动发生在当日晚间中国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外,但徐悲鸿将这一情节挪到会场之中,以此来突出画面的热烈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对徐悲鸿来说,《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是一件承前启后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很少创作直接针对当下社会事件的主题绘画;在此之后,他的目光开始越来越聚焦到社会当下。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人民的文艺 前进的号角

《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

观展·解码

历时两年

为展览“毫不惜力”

“为了筹备这个展览,过去两年,我们的策展团队走了十几个省份,考察了几十家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都斌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从这些浩瀚的作品中为展览梳理出一条脉络,其实挺不容易的。”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经过反复的讨论,策展团队最终确定了“文艺要为革命服务、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并不断深挖。

都斌用“不惜力”来总结此次的策展过程,每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展厅中的多媒体产品是生动例证。“延安文艺座谈会的100多位代表、文代会的几百名代表信息,我们一个个核对,在数字屏上进行了展示,让观众可以一键查询。”此外,对文代会上主要代表的发言节选、第一次提案总目,文代会艺术展览会美术作品选集,1949年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55种《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等,香山馆都进行了数字化呈现,观众都可以深度阅览。

本报记者牛伟坤文

王海欣摄

张存制图

观展提示

■地点:香山革命纪念馆一层

■展期:至2026年4月

■参观方式:免预约,免费参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