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2024-09-30 15:11:05 - 新民晚报新民网

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新改造的农机

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新改造的农机

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耕作劳动的智慧正与现代科技发生着碰撞。农具变成了机械,经验化作了数据,让农业生产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何杨阳

土生土长的新浜人,是“乡创青年”的杰出代表。他放弃高校的工作,回乡创立了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新理念,培训“农民飞手”,打造农产品品牌,发展“无人农场”。这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推动着农业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走进位于松江区新浜镇的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了那片承载着“90后”新农人何杨阳梦想的田野。正值九月末,映入眼帘的是金色与翠绿交织的稻田景象。

戴着眼镜,目光锐利,行走如风,这是何杨阳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最近,他忙极了,就在采访前几分钟,他刚接待完一群前来考察的宾客。大院里停放着经过改造的数台农机,主屋的会议室内还有几台“试验机型”,创新的氛围随处可见。1992年出生的何杨阳是村里最年轻、学历最高的农民,他带着技术回到村里创业,与合作社社员们一同走上一条现代农业的新路。

回村创业闯出一条新路

多年前,何杨阳还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在高校时,他就较早接触到当时还算稀奇的无人机技术。

2018年,何杨阳回村成立了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将植保无人机技术应用到种田中。“当时,村里人对新技术还有些将信将疑,然而首批村民尝试过后,无人机植保技术的优势一传十、十传百,销路很快就打开了。”何杨阳告诉记者。此后,他带领一批合作社成员一起参加相关培训、考取执照,成为专业的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植保服务范围不仅仅覆盖自己的合作社、新浜镇,还辐射到金山、青浦等邻区以及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后来,这个小小的合作社还成为华东地区首个无人机农业应用实训基地。

在村民眼中,年轻人为村里带来了不少发展的新思路。从无人机植保开始,又有了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后来,村民们还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是个“科技狂人”,还颇有经营思路。“绿色、生态、安全、价值”是何杨阳最初就定下的经营理念。“在种种举措下,我们每亩地能实现增收15%,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何杨阳说。

吸引更多人投身希望的田野

发展了无人农机的技术,何杨阳并不满足。在让农耕设备自动运行后,如何科学施种,甚至建设起一座“智能”农场,是他更远大的理想,而这需要专业人才的帮助。在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院门前,一幅幅彩旗迎风飘扬,江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名字赫然其中。何杨阳,这位“90后”新农人的乡创实验,正吸引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学子、高校教授走进这片充满潜力的田野。他们与村民们同耕一片田地,共做一项课题,一起期待一次次丰收的到来。

“农民手握锄头摸索出的智慧,与高校里农学科学研究是相通的。看见田干了,农民就会知道第二天要打水了,我们就可以用传感器插进地里,监测湿度,实现自动给水。”在田间地头,农机的改造、自动驾驶路径的规划,许多成果都源于高校师生与农民们的“化学反应”。何杨阳告诉记者,不少学子为农田打造的课题具有实用价值,获得了华为、零跑汽车等大厂青睐。还有博士生常年驻扎在这片天地,打算加入,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多方努力下,近年来,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实现对农业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实时监控预警,形成农村大数据“一张网”和生产的无人化。目前,林建村和许家草村已完成“无人农场”建设。

想起回村创业的多年历程,何杨阳感慨道:“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关键在于让他们从中找到价值感和自豪感。稻田如此广阔,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无论是数据采集、农机设备的改造,还是数字化系统平台的建设,都离不开青年力量和科技力量的支持。何杨阳热切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关注农业、投身农业,最终爱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本报记者曹博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