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动在雪域高原上的“绿色哈达”

2024-09-30 18:34:00 - 今日中国ChinaToday

从古城拉萨到藏北那曲,在初秋的雪域高原一路行走,记者发现这里的一草一木、山水自然都得到了有效保护,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西藏拉萨,以其壮丽的高原风光和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世人目光。拉鲁湿地作为“拉萨之肺”,经多年保护已成为生态奇迹,不仅改善了空气质量,还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拉萨市启动的南北山绿化工程,特别是南山公园的绿化成果显著,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位于更高海拔的那曲市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通过科技支持和不懈努力,也成功实现城市绿化,从“无树之城”变为“绿色奇迹”。这些生态实践展现了西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让青藏高原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飘动在雪域高原上的“绿色哈达”

拉萨之肺天然氧吧

踏入拉萨,初抵这座高原古城,3600多米的海拔让人易感缺氧不适。然而,走进拉鲁湿地,这份不适似乎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宁静与活力。这片位于拉萨城中心的绿洲,见证了从昔日的荒芜到今日生态奇迹的转变。

拉鲁湿地,藏语为“当惹钦波”,意为“一大片芦苇荡”。阿旺扎西,一位土生土长的拉萨本地人,从小在湿地周边生活,他亲历了拉鲁湿地从一片芦苇荡到城市绿肺的演变历程。“小时候,这里虽然有茂密的芦苇,但环境却非常恶劣,垃圾遍地,沙化现象严重,芦苇也主要被附近居民用作燃料。”阿旺扎西回忆道。然而,随着国家对拉鲁湿地的重视与保护,这片土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5年7月,国务院将拉鲁湿地列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10年,西藏自治区通过了严格的管理条例,旨在保护这片珍贵的高原湿地资源,使之与城市和谐共生。如今,拉鲁湿地已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被称为“拉萨之肺”。

按照“生态保护成果与市民共享”的生态发展理念,2020年,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巡护步道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湿地开放后,家住附近的拉萨市民地嘎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都会和家人来这里散步。“尤其是小孙子非常喜欢观察湿地中的各种水鸟,从中学习了不少知识。”地嘎说,拉鲁湿地空气好、氧气足,让人可以尽情“深呼吸”。

漫步在拉鲁湿地的一片小湖边,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一群群鸟儿在空中翱翔,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拉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自豪地介绍,2009年,两只珍贵的黑颈鹤选择在这里安家,它们成为了这片湿地的守护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扎西”和“央宗”。

近年来,拉鲁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目前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已达到43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40种,鸟类总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7种。”对保护取得的成效,拉姆次仁如数家珍。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彩鹳——这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去年首次在拉鲁湿地越冬,这无疑是拉鲁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最好证明。

飘动在雪域高原上的“绿色哈达”

十年造林荒山披绿装

从拉鲁湿地出发,沿着东南方向前行,记者抵达了拉萨南山公园。这座公园坐落在拉萨河南岸,与雄伟的布达拉宫遥相对望。站在海拔约4000米的观景台,远眺雪域高原,一片葱郁尽收眼底。很难想象,这座满目翠绿的青山,在10多年前却是一片荒凉。

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二级调研员李宝平,与拉萨的树木打交道已有30多年。他回忆起90年代初刚到西藏时的情景,布达拉宫西侧至西郊,还是一片菜地,拉萨周边山体仅存少量草地。然而,南山公园的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李宝平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将树种上山。

“山上的树都是我们一棵一棵种出来的。那会儿基本全靠人力畜力,人背马驮将树苗运上山。多的一天能背30余株树苗上山,少的只能背20余株;到了山上之后用铁锹挖坑,沙子夹杂着石头,很不好挖,一把新铁锹用不了多久就得换;之后再种树浇水……”李宝平伸出双手,厚厚的茧皮以及指甲缝里难以洗净的的陈年污垢,述说着当时种树的挑战与艰难。

2021年,拉萨市启动了包括南山公园在内的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206.72万亩的造林任务,这是西藏首个大规模山体造林的生态修复项目。目前,已完成51.24万亩的营造林,栽植各类苗木超过8600万株。

在高海拔植树造林并非易事。南山公园平均海拔3957米,最高海拔达到4070米,这里不仅面临着缺氧的考验,还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了确保每一棵树都能成功存活,李宝平介绍,每棵树的存活需要经过37个环节,从选苗、起苗、装车、保温保湿、下苗、客土施肥、扶正等,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为解决浇水难题,他们专门建设了水泵,以确保林木得到充足的水分。在运送树苗的过程中,更是克服了运送的困难,依靠人力畜力将树苗送上山。这些植物就像他们的孩子,看着它们茁壮成长,李宝平和他的同事们感到无比欣慰。

“听说从南山公园拍布达拉宫很美,还可以鸟瞰整个拉萨,我们专程来到这里,没想到这里修建得这么好,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一会我还要到山顶看日落,我要把那美妙的时刻用相机记录下来,想想都很激动。”来自山东的游客张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

如今的南山公园,不仅枝繁叶茂、瓜果飘香、百鸟啼鸣,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按照10年的规划期,拉萨河沿岸的居民期盼着那一天: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

飘动在雪域高原上的“绿色哈达”

科学造林那曲绿树成荫

在从未长过树的地方种出一片林,拉萨南山公园不是孤例。位于藏北高原的那曲,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这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冻土层深厚、高寒缺氧、风大天寒,全年植物生长期只有100天左右,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树木生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那曲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成功地在城市中种出了树木,实现了从“无树之城”到“绿色奇迹”的转变。

从拉萨出发,驱车5个多小时,沿着迎宾路驶入那曲市中心时,记者的目光被一条中央绿化带所吸引,那里种植着成排的高山柳。这些树木的纤细枝条上挂满了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展示它们作为“树”的身份。沿着这条长长的绿化带行走,不时可以看见负责照看这些珍贵树木的工作人员,他们正专心致志地照料着每一株植物。

早在1998年开始那曲林业技术人员就在地区农牧局院内建立了那曲第一处植树试验基地,面积为2亩,从阿里地区引进树苗,试种树种为高山柳、水柏枝、沙棘、阿里班贡柳等,成效甚微。2007年,那曲从拉萨和索县引入了云杉、北京杨以及高山柳等树种进行试种,其中高山柳和云杉共存活了14棵,北京杨存活1棵,这些树成为了那曲市区最古老的树。面对“那曲没有树,也种不活树”的现实,那曲人民并未放弃,而是不断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在2016年,中国科技部启动了“西藏那曲地区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专项,为那曲的绿化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持。

2018年,那曲实施了总长1200米的街道绿化工程,这是那曲历史上首次尝试街道绿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21年9月,那曲市已经完成了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和“无树户”的消除任务,彻底结束了那曲城区内无树的历史。如今,那曲不仅在主干道、公园、广场上可见云杉、高山柳、班公柳等树种,而且街边、公园里也出现了“小树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那曲的一系列绿化成就,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凭借科技研发与创新,那曲在高寒地区顺利完成大规模植树造林,既让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又为西藏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