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人大联手打造学生话剧《陕北公学》,北京艺术中心上演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9月30日,由北京人艺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演出的原创剧目校史话剧《陕北公学》登上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本场演出是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群众性活动的重要安排,是2024年“‘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重点展演剧目,也是北京市推动市属艺术院团与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合作共建的又一创新成果。
由北京人艺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演出的原创剧目校史话剧《陕北公学》登上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
中国人民大学是今年北京人艺“‘京’彩行动”文艺行中“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的结对学校之一。此次由北京人艺指导的《陕北公学》是以人大真实校史改编的作品,讲述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故事,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
演出前,北京人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的开展情况,并表示活动有力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促进、双提升,未来将继续与高校携手共进、共创辉煌;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市的指导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团中央,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负责人,北京市市直机关干部代表、首都“最美家庭”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研一新生、“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参与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代表,约600人共同观看演出。
在排演过程中,北京人艺发挥“大团”专业优势,带动“小团”艺术发展,派出以导演、演员、舞美等组成的专业艺术团队,进行了全程指导、支持和保障。指导团队从8月开始就进入校园启动排演工作,以专业演出的标准,对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不仅对舞美、灯光、服装等部分进行重新设计、制作,更派出实力阵容,在导表演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打磨,最终让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实现了提升。
“这是人大自己的故事,所以在演出过程中,人大学子们的演出既熟悉又充满热爱和自豪感,他们的这种情感也打动了我们。”艺术指导唐烨介绍称,因为北京人艺的传统是演人物,所以把人物突出是这一轮打磨中的重点,让观众在舞台上看到历史上这样一群人,从而感受到那段光辉的历史。作为一名多次参与进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唐烨更加感慨活动的意义,“我们通过进入不同的学校,看到不同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艺术教育已经开花结果。”
“这次的演出,重点是要看到希望,看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演指导付瑶认为,在本轮的排演中,要凸显青年学生的热血和朝气,从而感染台下观众。“除了人艺舞美班底在舞台设计上突出的地域特色,我们还运用山歌等民族元素的音乐,通过现场演唱,将大家带回那片土地。”
演出当晚,黄土高坡激荡着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手持薪火、无畏远方的理想与信念,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人大学子们也将对于前辈的致敬和书写未来的使命融入舞台表演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观众回到那一段历史,看到以微弱的星光,点亮天空,照亮未来的青年人面貌。
成功的舞台呈现离不开舞台下学生和老师们数月以来的精心排练。剧中饰演中年成仿吾的彭友,来自人大2019级新闻学院,面对这个和自己有“年龄差”的角色,他积极完成诠释,“北京人艺的老师们会告诉我,不要刻意压低声线、放慢脚步来表演‘老’,而是思考人物所处情境,把握人物行为内在的动机。”他说道,在北京人艺各部门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本次《陕北公学》增添了许多新鲜感,不光舞美上有新设计,整体表演调度上也加强了。“通过老师们的指导,我明白了要把重点放在提升表演效果,而不是依赖音响、灯光等元素。”饰演陆晓的人大2022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生古丽娜孜·塔依尔江说。在这部戏排演过程中,她坦言沉浸其中,体验感十足,角色也给了她许多发挥空间,让她充分演绎出革命先辈的一腔热血和赤诚。
今年5月起,北京人艺正式启动2024年度的“‘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8月开始,“戏剧的力量”——北京人艺进高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艺术课堂、阅读专区、专题展览、入校演出……各项活动都得到了在校大学生们的广泛参与,积极反馈,形成了艺术与青春相互对话、共同绽放的热烈氛围。
《陕北公学》的成功上演不仅是今年北京人艺落实“‘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的各项活动的圆满收官,也是今年行动计划“文艺行”优秀成果的展示。半年来,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文旅局大力推动“文艺行”各项活动,促进首都文艺资源与高校深度融合。今后“文艺行”还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将艺术的种子植根校园,与青春的力量共话未来。
编辑佟娜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