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赋予这一重要定位,上海如何找到发力点?

2022-10-01 20:02:12 - 市场资讯

CFIC导读

◆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绿色、有竞争力、有韧性的全球级城市区域,不断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

面对波谲云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赋予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定位和重大使命。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积极落实中央号召,扎实践行“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风范更具魅力。

当今世界,全球城市—区域作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在全球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以及价值链整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新形势下,上海要想发挥服务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把国家战略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绿色、有竞争力、有韧性的全球级城市区域,不断开创上海发展新局面。

深入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要素资源强聚合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上海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数字政府”运行效能,优化企业全流程服务、城市全周期管理逻辑;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面向全球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工作,创新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企业需求对接、诉求办理等“直通车”机制,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二是构建开放合作平台,高效配置全球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进上海乃至长三角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要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三是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建成全球级城市区域。推动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依托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制度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其他区域重大战略加强联动,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深化海纳百川塑造人文之城,增进文化包容新魅力

一是以文化空间传承上海神韵。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韵魅力所在,须由城市空间充分彰显。为此,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注重对城市遗产的整体性与网络性保护;加强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突出城乡一体;加强自然要素保护,提升自然特色和景观品质,优化城乡空间的绿色与人文格局,彰显高品质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上海样本。

二是以公共服务传播人文魅力。对标伦敦、纽约、巴黎,加快建设上海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电竞之都、亚太演艺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之都,打造与世界一流经济水平相匹配的世界著名文化与旅游城市等,提升城市的国际文化风向引导力与全球吸引力。

三是以文化制度推动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繁荣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增强全球叙事能力,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推进绿色议程构建生态之城,实现持续发展新格局

一是以绿色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到来,未来经济发展必然以绿色经济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科技服务业不断涌现,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上海要形成企业全球总部的集聚中心,实现群落效应,建成经济领军的全球城市。

二是以绿色空间推进生态民生工程。要坚持增量和提质并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化“一江一河一带”生态空间布局,打造世界级滨水区,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构建城市生态骨干网络。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提升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水平,让城市处处有公园。推进森林入城,建成一批标志性特色片林、景观林带、休闲林地,打造更多慢行游憩空间。

三是以绿色机制健全绿色治理体系。以绿色发展为目的,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发展促进机制,强化节能降碳项目准入控制,执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全面夯实安全生产责任,构建起完善的绿色发展治理体系。

加速创新创业打造创新之城,启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集聚人才,提升科创实力。首先,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通过完善人才在住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交通出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提升各类服务的便利度和可获得性,为海内外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其次,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完善人才评审标准、促进评审方式多元化及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监督指导等推进人才评价机制趋于健全;通过提高人才工资待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及畅通人才晋升渠道等推进人才激励机制趋于健全。最后,逐步完善人才的各项福利制度,加大人才继续教育投入力度,妥善安置引进人才家属,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二是多链耦合,加速创新升级。作为国家经济中心,上海要整合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及价值链的优势,引领长三角创新升级。技术链方面,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产业链方面,用好国家政策,激活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企业“稳链”、民营企业“畅链”以及隐形冠军企业“护链”作用。人才链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优化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领长三角一体化达到更高水平。

三是机制改革,助推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应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在宏观管理层面为科技创新双循环提供指引的同时,积极鼓励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包括创新人才、跨国公司、跨国科研项目等在内的全球创新资源,保证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知识供应链的完整。

协同规划治理建设韧性城市,承载国家战略新任务

一是以宜居城市实现空间多元化治理。第一,控制城市蔓延,转向存量用地优化改造,提升用地产出效率;在科创核心片区明确关键职能,适当弱化非核心功能。第二,在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支撑“30—45—60分钟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第三,人居环境品质方面,形成绿色生态格局,骨干河道两侧和主要湖泊周边基本实现公共空间贯通,确立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安全韧性的空间治理新模式,从而实现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是以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牵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全周期管理。用好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打造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的治理平台。打通数据共享壁垒,深化全域数据治理,夯实数字底座。适应不同层级需求,加强功能模块的系统集成和实战应用的场景开发,打造城市级平台,加强智能管理终端在社区的推广,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推动系统迭代升级,守牢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底线,使治理数字化成为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

三是以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发展强危机。一是实施生命线补短板工程,提高基础设施韧性程度。拥有高韧性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和基础设施体系,是打造韧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推动城市规划设计创新,重构分布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城市规划设计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所在,韧性城市必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范式提出诸多新要求、新挑战。三是实施社会认知与参与战略,形成自救互救、共治共享的社会风险治理文化。具备强有力的社会韧性,是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

作者:姜炎鹏、高勤,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导,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生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