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2024-10-01 08:34:00 - 齐鲁晚报

转自: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齐鲁儿女奋发有为,挺膺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齐鲁儿女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生动展现齐鲁大地铺展的壮丽时代画卷,10月1日-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向祖国报告》特别报道,聚焦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行业典型,讲述他们“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于金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他日程的紧张。

结束美国的学术会议,坐飞机凌晨1点多落地济南,早上7点多就出现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里:7点50开院领导班子会,8点多接待外院交流团,9点准时现身门诊。一天80多个患者看下来,傍晚时分,他还要匆匆赶往MDT多学科会诊现场……

“这些年来,于院士的每一天,是按秒计的。”于金明的学生、山东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孟雪说。

但66岁的院士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当年潍坊医学院那个普通的农家学生,就是这样跑步向前,成为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和这个国家肿瘤放疗领域的引领者,亦不曾停步。

手指上的徽章

于金明左手无名指关节附近,至今能看到一个颜色较深的铅笔印儿。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靠着勤工俭学上的潍坊医学院”。于金明说,那时候为了学习,他常常熬到很晚,有时甚至熄了灯还要跑到路灯下看书。这种习惯一直被他保留了下来。

1988年,30岁的于金明经过公开考试选拔,被公派到美国留学。那时候,他常常是白天在医院、医学院研究室、实验室,晚上回到宿舍还要攻读到半夜,一次因为太过疲倦,在站起来意图去拿书柜上里一本硬皮精装书书时,突然间迷糊了,拿着书的手猛地落下来重重砸向一支朝上的铅笔,从此这个苦学的“徽章”伴随终身。

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在美留学期间,因为成绩优异,于金明被弗吉尼亚大学放射肿瘤中心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但最终却放弃优厚的年薪待遇回国,35岁上任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

那个年代,放疗难逃“粗老笨重”,射线精度低、靶区勾画不精准,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放射性损伤——于金明永远忘不了,上班第一天就亲眼目睹一位乳腺癌患者因为放射性肺炎去世的情形。

他从放大镜烤火柴头时“中心区达到燃点,但周边温度低”的现象中得到启发,提出最原始的立体定向放疗思路,后来又增加适形、调强放疗等。“精准靶区规划”“射线精准照射”等突破性技术获得了2006、2009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攻坚这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时候,于金明带着团队“5+2”“白+黑”没日没夜地干,常常忙至凌晨。那时候加班标配是两个包子,一碗菜汤。夏天苍蝇多,食堂掀开锅盖,偶有苍蝇掉进锅里,年轻的同事看到忍不住呕吐,于金明却笑笑照喝不误。

于金明带领团队研发的一系列技术创新,陆续修改了我国和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诊疗指南,提升了上千万肿瘤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201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我国肿瘤精准放疗的奠基人。

质子梦

质子治疗是当下全世界最先进的放疗技术,这源于质子存在的独特物理特性——布拉格峰(Braggpeak),其进入人体后,可以在定位的肿瘤区形成峰值并“定点爆破”后能量迅速下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上世纪90年代,于金明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看到神奇的质子加速器,就“一见钟情”;但那时的质子仪器还局限于“水平束”照射,精准度有待提高。在95年的全球质子大会上,于金明创造性的做了关于“质子旋转束放疗”的报告。

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但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因为建设成本高、周期长,核心设备及配套设施等要求极高,质子治疗在我国起步很晚,全球的质子治疗中心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

近30年后,2023年11月,于金明终于实现了把首台“旋转束质子放疗系统”引进国内,落户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梦想。

2000多个日日夜夜,是一场外人看不到的“战役”。“难度非常大、非常大。”曾出版过《肿瘤质子治疗图谱》,后就任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项目筹备办公室主任穆向魁介绍说,这个总投资14.7亿元的项目,一台机器机房占地面积达2500平米,仅电缆长度就300多公里,“相当于济南到北京高速路的长度”;此外,因为需要防辐射对建设精度要求极高,厚达4.6米的墙体要一次灌注不能出现任何痕迹和气泡,十米范围内沉降不能超过0.2毫米。

因其“难”,目前国内尚在建设的同类型项目工期需要8-10年,但山东省肿瘤医院的质子中心只用了5年。在建设过程中,穆向魁深刻感受到于金明实干家的态度。“他每个月都要几次过来现场调度,有时晚上七八点过来看完,再坐火车去外地开会”。调试时恰逢特殊时期,国外的团队过不来,线上交流效率大大降低。于金明多次与美方工作人员开视频会,遇到绕弯子、拖延问题毫不客气,“我们要求按照中国的方式,那就是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最终,外方工作人员调整了节奏。而为了配合时差,山东省肿瘤医院又安排了两组中方工作人员,分别对接美国、德国方面的专家,每天20个小时运转,坚持了9个月。最终创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速度奇迹”。

国内外一片惊叹声。穆向魁说,“速度”并不是一个虚名。这一方面为山东乃至全国肿瘤患者获得更优质治疗争取了时间;另一方面,节省时间资金成本,也可以为此类高难度放疗项目在国内的落地提振信心,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于院士在他的位置上,对粒子治疗做了很大的布局。”穆向魁介绍,比如质子中心面向大众,对稳定性要求高,多采用国外成熟的设备;而二期偏重试验的重离子、硼中子项目,多选择与国内团队合作,以院士之力促进科研发展,甚至在济南的产业落地。

从去年11月开始,质子中心三个治疗室满负荷运转,已经成功为700多位患者进行治疗,广泛覆盖头颈、胸部、腹部、儿童肿瘤等多个领域,明显降低治疗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像以前头颈部放疗患者口腔溃疡非常严重,现在很多都症状消失了。”

穆向魁与于金明颇具缘分。30年前,当于金明在美国哈佛全球质子大会上作报告时,他就在台下。“去到会场时,我发现于院士是现场唯一的中国人,非常惊喜,就坐在了他的身边。”后来,在穆向魁在欧洲读博时,又在国际肿瘤会议上遇到了于金明。“于院士一直在那听课,直到上飞机前都在会场学习。”

多年来,他一直惊诧于于金明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度的专注力。“我很少见到他有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但同时做几件事,却又能迅速切换并决策,这可能源于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

全国唯一首诊MDT百分百的医院

MDT多学科会诊,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医疗模式。2021年,一项针对全国30个省33家省级三级肿瘤医院的研究结论显示,MDT(多学科会诊)开展率的中位数仅为 3.98%。

但是“多学科会诊”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所有首诊患者中开展率是100%。“肿瘤病人的第一次治疗至关重要,一旦治疗方向方法不对,甚至可能没有第二次治疗的机会。”于金明坚定地要让这种“规范诊疗”方式在山肿常态化落地。

孟雪还记得第一场MDT是2020年3月4号的下午,于金明坐镇那场肺癌“专场”,会议室集合了外科、内科、放疗、病理、影像等众多的专家,每位患者的片子被一一展示、细致探讨后制定出最优方案。于金明立了“要求”——所有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不能有遗漏。

运行这个制度,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调度成本。“比如仅肺癌,可能一周就有240个左右的病例,我们的MDT常常在下午开始,直到深夜。”孟雪说。于金明常常也在“直到深夜”的队伍里。甚至有一天,院士忙了一天累到说不出话来,本来说了不去MDT,“结果不放心扭头又去了。”

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经过四年的发展,这个全国独具特色的规范化诊疗体系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已经建立起来,数据显示,经MDT后治疗的患者生存率和预后都得到明显改善。

“他说,要让规范诊疗在山肿像空气一样日用而不觉。”孟雪说,对于这种严格要求医生们都“心服口服”——一次她陪同于金明出门诊,同时来了两个肺癌晚期,一个食管癌晚期的患者,生存期都超过了10年。“要知道肺癌、食管癌晚期生存超过10年都很厉害,尤其有一个患者还有脑转移。”孟雪说,最令人吃惊的是,近十年不见,于金明还能精确的说出他们当年的病情和细致的治疗方案。

做国内肿瘤患儿的“避风港”

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山东省肿瘤医院儿童病区,来自贵州遵义的赵艳(化名)正在陪着女儿朵朵打针。朵朵带着化疗管,仍不断扑到妈妈身上跟她打闹,母女俩笑成一团,享受着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这里是山东首家专门收治儿童实体肿瘤的病区,收治着来自天南地北的200多名孩子。近年来,儿童肿瘤发病率日益增高,治疗资源却远远不足,山肿成为一处国内肿瘤患儿的“避风港”。

 “大概八九年前,我们在门诊上经常会遇到得肿瘤的孩子。但我们没有儿科,其他医院有儿科但有没法治肿瘤,我们只能推荐他们去北上广。”于金明说,在整个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有儿童肿瘤科,他觉得“这样不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的知名儿科专家王景福教授进入于金明的视野。他多次亲赴天津拜访王景福。

王景福来了,打动他的是院士为了孩子,如此不辞辛苦、三顾茅庐的大医之心。“院士说,你来这里除了临床,什么都不用考虑。”王景福说。

于金明说到做到。2019年病区建立至今,已经从30张床位发展到140张床位。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同时完成活检、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移植等续贯一体化治疗,再也不用天南海北地跑。2023年落地的质子治疗中心,因为在儿童肿瘤中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造福”小患者们。“我来的时候,质子中心还没建起来,现在才感受到于院士默默铺好的这些路。”王景福说。

治疗之外,于金明带领全院为病区捐款60万元,牵头建立了救助困难孩子的“萤火儿童肿瘤基金”,至今已募集300多万元,又在新大楼开辟了200平米的空间作为孩子们活动的“人文空间”。置身这个空间,第一印象是“大”,第二印象是活动项目的“丰富”——大屏幕常常播放动画片,在游乐场孩子们可以滑滑梯、骑小马;康复区可以供手术后的孩子扶着栏杆练习;图书区的书籍每天一消杀;一侧的墙上是给住院孩子开的“画展”。

向祖国报告|院士于金明的“争分夺秒”

这个中秋节,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在这里举办了丰富的游园活动。投壶、做香包、做漆扇、猜灯谜……带着口罩、生病许久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来自广州的赵女士已带着孩子在这里治疗了一年,她经常带着孩子去那个“空间”。“他很喜欢玩那里的踢球游戏,但最喜欢的是我和他的爸爸陪着他在那里读书,就好像在家里一样”。

“草根”院士

于金明66岁了。在他的办公室里,各类医学书籍、聘书、证书中间,摆放着他跟妻子的合影,还有孙子孙女的照片。桌子上,写着密密麻麻日程的台历旁,能看到心血管药、缓解关节疼痛的药。另一侧,是教师节学生送来的鲜花。

于金明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时光仿佛擦身而过。过去20年,他带领的这家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技量值(STEM)排名已跃居省级肿瘤专科医院之首,将中国精准放疗推向国际领先的高度。

“到现在还每天看书到深夜,早上5点起床学习,7点多到医院。”孟雪说,她总能听到师母说起。

成为院士后,于金明还是一周三天雷打不动的门诊。每当有外地来的患者挂不上号,于金明都会给大家加号,哪怕因此再晚一小时、两个小时下班。

“我是一个医生,我能给人家解决病痛,我很自豪”。于金明说。他的微信名一直叫做“草根于金明”,像是提醒自己,俯仰求索,也不忘来路。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孔雨童贺照阳拍摄/李欣迪剪辑/孟萌海报设计许晨策划刘雅菲统筹吴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