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2024-10-01 13:02:0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1949年-2024年,

75年风起云涌。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之改革开放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上海工人阶级更加意气风发,他们谋求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将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种自觉革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职工队伍也呈现出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等新特点和新情况。上海工人阶级承受了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和压力,以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支持了改革全过程。

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上海工人阶级经受着磨炼,并实现飞跃,成为上海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以“上海速度、上海水平、上海精神”,铸就了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一座座丰碑。

接受洗礼——

“上海制造”的坚守和破题

从传统封闭型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在我国发展与开放战略中,上海被作为一张“王牌”,从探索试验阶段的后卫,成为全面开放阶段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先锋。

在推进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时期,上海职工队伍在分布结构、经济利益、劳动就业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上海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调整优化之际,台港澳及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企业快速发展,上海职工队伍发生明显变化:1990年本市国有集体企业职工498.81万,占到了职工总数的96%以上,而到2004年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仅有192.15万;1995年私营企业有职工35万,到2004年已达192.12万。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职工的就业观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和飞跃,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依赖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型转变,并逐步确立起依靠竞争实力谋求生存发展的择业观,经历了从国家职工到企业职工,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裂变。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上海制造业和上海工人最先接受洗礼。但是,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上海制造”背后的坚守却没有改变。

在风雨兼程的洗礼中,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宝钢、中外第一个合资轿车项目上汽大众,都在上海落成。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占全国6.9%,财政收入297亿元,占全国10.2%。在冶金、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海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工业企业。之后上海迎来了浦东开放的历史机遇,经济腾飞,种种辉煌璀璨夺目。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不破不立——

上海工人在改革中先行先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制造”是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英雄钢笔等,永远是上海的热门商品。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的产线升级改造,工人干劲十足开展技术攻关,产线越跑越快、市场越拓越宽。”殷治荣是大白兔奶糖原车间主任,17岁进厂工作至2015年退休,他伴随大白兔奶糖43年。在他看来,即使别人有一样的配方,也做不出大白兔的味道,这便是大白兔产线工人们的骄傲,和他们心中坚守的“工匠精神”。改革开放后,在几任厂领导和技术人员努力下,大白兔工厂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半机械化半手工操作生产工艺流水线。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上海工匠、英雄金笔厂笔尖车间金尖小组组长刘根敏仍对“英雄赶派克”的轰轰烈烈记忆犹新——1958年,经历80余次失败后,“英雄100”钢笔诞生,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也以此为题材拍摄了电影《英雄赶派克》。“厂资料馆里至今保存着这部影片。”20世纪80年代,刘根敏刚进厂,“厂里学技术、赛技术氛围相当浓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工人们互相‘别苗头’提高生产水平,小发明、小创造不断。”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工人们的创新活力在改革中充分释放。现任上海市哈尔滨食品厂生产部经理徐伟创于20世纪80年代入职,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手把手教他的师傅们是如何改良和创新。

上海制皂厂声名远扬,20世纪90年代,各大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还远销4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一线的持续创新是老字号发展的关键。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一代代上海工人的智慧和坚守,成就了这些被人津津乐道的“上海名牌”。

凤凰涅槃——

“上海制造”驶上发展的新快车道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而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每一个“上海制造”背后,浓缩的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上海产业工人的心血结晶。在传统产业风光不再的同时,上海以IT业、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开始各领风骚。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199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1号线南段(徐家汇站至锦江乐园站)开通试运营,它为上海的交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任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培训中心副主任的林宏是上海地铁的第一代驾驶员。“这些年来,我参与了一些新线的开通,感受到上海的轨道交通正变得越来越‘聪明’。”31年来,上海地铁从零起步,由段成线,又由线成网,成为全球最长的地铁系统之一。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如今上海已是人工智能产业重镇之一。但不为常人所知的是,这条赛道,上海已布局了40年。1983年10月,在上海市编制的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便是17个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

1996年,上海电信率先推出了“上海热线”这一标志性业务,成为全国最大的公共信息网之一。上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技术支撑部副经理、工程师刘越峰作为年轻的技术骨干,接下了“上海热线”二期扩容工程的重任,“复杂的技术挑战让每位成员都感到巨大的压力,但所有人一起迎难而上。”最终,他们成功克服信号传输和网络管理的技术难题,使用户量提升至375万人次,创全国之最。

生物医药同样也是上海早已落子的战略布局。从20世纪90年代布局生物医药,吸引国际知名药企,到21世纪初率先建立生物产业园区,开展产学研一体规划建设,浦东张江积蓄起的底蕴逐渐成为创新的源头。上海每年平均会有50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国内首款抗体药物、溶瘤病毒药物、Car-T药物都诞生在上海,国内三分之一的创新药都与上海有关。

国庆特别献礼了不起的上海工人!上海制造破茧重生跑出“加速度”!

而所有的上海“之最”,中国“之最”,都由人创造,都由了不起的上海工人创造!致敬!

劳动报记者:李嘉宝、王海雯、梁嘉蕾、李成溪

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

本期编辑:茅轶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