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吕大鹏:抓住扩内需战略,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2023-01-01 13:00:30 - 媒体滚动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郭爽爽金艾琳

“新形势新作为”,1月1日上午,提问2023·顶端新闻跨年财经论坛举行。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研究院院长吕大鹏就“信心比黄金还重要——2023年企业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就扩大内需战略下,河南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发力,给出了他的建议。

(点击此处进入顶端新闻直播间)

中国人民大学吕大鹏:抓住扩内需战略,用好积极财政政策

(以下为文字实录部分节选,校对后有改动)

2022年,对于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巨大考验,但它终将过去。2023,压力和挑战并存,但是,“复苏”将是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不可以过于乐观。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我们依然要坚信这句话。

那么,河南的企业如何赶上扩大内需这班车呢?

要坚信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投资力度

与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2022年的工作会议更加重视民营经济,决议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来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市场信心。

从这点看,预计2023年将对相关制度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逐步深入破解民企不公平待遇,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同时民企发展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舆论的支持,民营企业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的渠道将进一步畅通。这将有利于稳定和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发展信心。

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仍然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但是有一个关键词是“加大力度”,这就意味着2023年宏观政策整体力度或比2022年更大。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持力度。据分析,2023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提高到3.5%左右,当年新增的专项债额度可能在3.65万亿左右。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能够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个提法区别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力与灵活适度还是有差别的。

精准,就是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精准滴灌。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们的企业要用足政策,就能够得到信贷上的支持。

按照中央产业导向,确定新发展赛道

2023年国家产业政策明确要求,传统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聚焦于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是培育、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中央还特别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要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科技政策明年会继续强化聚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替代“房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金融”的旧三角循环。

此前,我国的产业政策是“产业唯一”,缺乏配套的金融支持和科技支撑,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问题经常出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可以发挥合力,有利于突围核心技术,增强产业竞争力。

有人曾列举“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良性循环的4个优秀典型案例:科技企业方面的优秀典型案例是华为与京东;产业应用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人工智能;城市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深圳,是“无感型政府”的典范;金融工具方面的典型案例是科创板,可助推科技企业实现良性循环的作用。

预计2023年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聚焦这些关键领域,其中蕴含巨大商机。

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快速启动消费市场

在当下特殊时期,企业要与上下游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以复活为目标,重在放水养鱼,不要追求高额利润。尤其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商业部门、消费类企业,要千方百计刺激消费,迅速激活市场。比如,旅游景区免门票,消费企业发放代金券等。

在刺激消费的同时要化危为机,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企业的私域流量和固定客户朋友圈非常重要,将来既可以节省大量广告费,也可以通过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

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参与“三次分配”,树立自己的企业品牌形象。因为社会责任新闻是性价比最高的广告,它可以用来促进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

积极参与国际化和国家的发展策略

建议地方企业参与到国家的主体战略科技振兴、补短板等工作当中去。今后一段时期,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都面临着调整,这一过程孕育着新机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可以复制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到海外拓展相关的业务,实现降维拓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