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组团“粉”长沙,梁稳根王传福打CALL! | 山水洲城记
转自:掌上长沙
11月1日(今日),为长沙“企业家日”。10月31日下午,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正式成立。
同一天,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推介活动举行。
从20世纪初开办矿科、路科、医科,到本世纪初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再到新时代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这所大学培养了50万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这场牵动50多万校友目光的盛会,在长沙绽放芳华。和橘洲君一起走进这场企业家盛会吧!
一
“一直以来,校友是中南大学办学一张闪亮的名片。”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说,广大校友秉承“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中南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贡献了中南力量。
这里是企业家诞生的摇篮。截至2023年9月,由中南大学校友作为创始人或实际管理者的上市企业过百家。中南大学校友在湘创办企业近千家,涉及工程机械、医疗、新能源、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估算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比亚迪董事长、总裁王传福,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三一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原董事长梁稳根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另两位创始人唐修国、毛中吾,也是该校校友;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毕业于该校机械学科;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开华,是该校冶金材料专业81级校友;科力远创始人钟发平1981年考入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化工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1976年进入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三诺生物董事长李少波,2002年创立三诺生物,始终致力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创新,是该校1982届校友;出生于1964年的容百科技董事长白厚善,1980年便考入该校有色冶金专业,时年16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1995年曾在中南大学攻读硕士、2005攻读博士,一直专注高铁技术的“心脏”;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刘磅,1988年该校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
作为中南大学校友总会下设的二级分会,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一成立,就引发广泛关注。
橘洲君了解到,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旨在汇聚校友企业家,服务校友企业、服务母校、服务社会。
“高校需要和创新创业结合,市场也离不开高校,高校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做理论研究,企业的优势在于更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从而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成果。”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表示,联谊会能够凝聚起世界各地中南校友企业家的磅礴力量,让校友企业家和中南大学成为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中南人的担当、做出中南人的贡献。
近年来,中南大学整体实力稳步攀升——学校入选国家第二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首次入围全球高校百强,在泰晤士、QS、U.S.News等排名中的位置也持续上升;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1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研究机构数16个;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成果奖112项。
成立企业家联谊会将这些优秀校友资源聚集在一起,助推中南大学人才培育迈向更高的阶梯,也将让更多校友了解长沙政策、熟悉长沙经济、把握长沙机遇、来到长沙投资兴业,构建“政府、学校和校友企业”三位一体的共建发展生态。
二
“在中南的求知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是中南大学1979级校友。”“我是中南大学1983级校友。”活动现场,联谊会理事长、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联谊会理事长、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以视频和贺信的方式回顾了自己在中南大学的求学时光,期待联谊会全体成员为母校和社会发展贡献“中南”力量。
“多年以前,我们在长沙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求知时光,也与老师们、同学们结下了一辈子的情谊,这些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可以说,没有中南大学,就没有三一集团。”梁稳根说,三一集团的成功,说明一所大学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企业、成就一个产业,最重要的是成就了一群有梦想、有热情的人。
“学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全面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谱写了一个个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中南故事。”王传福说,自1995年以来,自己牢记母校教育,肩负用技术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带领比亚迪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
追溯中南大学的历史,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有学富五车的院士,有勇于创新攻关的科技工作者,有诲人不倦的名师,有悬壶济世的名医,还有创业报国的企业家……他们,正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注入蓬勃动能。
2004年7月,首批藏羚羊顺利通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五北大桥的桥下通道,形成了铁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在美丽的青藏高原上,早已留下中南学子的足迹。孙永福,是搭建起这座“连心桥”的人。
从青藏铁路的立项到开工,孙永福是全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人之一。作为原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接到青藏铁路建设任务时,已年逾六十。“天路”的修建,绕不过“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孙永福接到任务后,只说了一句话:“青藏铁路举世瞩目,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依靠科技创新,以全局、整体、动态的视角,孙永福交出了一份战略科学家的优异答卷。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宣告结束,诸多世界之最就此诞生:最长的高原铁路、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中国境内环保领域唯一的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一直在努力讲好“一带一路”的绿色故事。2022年12月,中国节能发布了《中国节能2021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节能累积生产绿色电力243.51亿千瓦时,处理固体废弃物2129.82万吨,处理污水26.67亿吨。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也是中南学子。他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节能环保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环保和新能源发展的先锋力量。
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成立现场,湖南省第一家校友创投基金——中南校友惠湘基金启动。该基金将为中南大学师生和校友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中南大学校友网上之家”发布并授牌。“中南大学校友网上之家”由校友企业华信软件免费创建运营,集校友商城、返校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为一体,努力促进校友、校友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致力于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校友生态圈。
三
当前,长沙正处于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在长高校和广大校友,为长沙打造现代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福祉加油助力,卓有成效。
中南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打造了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的样本典范。中南大学校友、中科粉研(河南)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建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中南大学,此前公司总部设在郑州,但大部分员工回长沙意愿强烈。“这逼得我把在长沙设立研发总部的计划提前,不然这些人才可能流失。”
高校,是一座城市与人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止中南大学,长沙的59所高等院校、近百家科研院所及近80万在校青年学子,以及遍布四面八方的广大校友,都是长沙发展的宝贵资源。
那么,“政府、学校和校友企业”三位一体的新生态怎样才能建立起来?
民生先行,打造幸福城市。9月19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企业家幸福感营商对话暨制造业立市苏州论坛”在苏州太仓举行,长沙成功获评年度“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长沙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长沙最具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城市“软实力”。此外,长沙多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幸福城市的背后,是长沙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高于新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房价在新一线城市中相对最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靠前。
政策先行,助力企业创新。目前,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长沙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包括《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满足科研人员住房需求实施细则》《长沙市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长沙市海外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智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都为企业家们提供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长沙还设立了100亿元规模招商基金,重点投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等,为校友投资鼓劲加油。
服务先行,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长沙排名全国第6,连续三年中西部第一。长沙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今年1月至9月,实地走访企业1.3万余家;收集问题6386个,解决6245个,解决率97.79%;政策兑现37亿元,惠及经营主体23.1万户。同时,建设长沙“惠企通”一站式平台,构建“政策找企”机制;推行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和“免申即享”,让企业找政策“一键匹配”、享政策“一站直达”;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升级版,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和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
梦想先行,引来优秀人才。城市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以长沙、杭州、武汉、成都等为头的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人才竞相流入的新目的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显示,长沙被推荐为“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1。2022年长沙人口新增18.13万,增长人数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在这样的优势基础上,长沙重磅发布《长沙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若干政策(试行)》,提出45条具体措施,紧接着又推出了26个配套实施办法,释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全方位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守一业白首,择一城终老”,校友与城市,是一场“注终身”的双向奔赴。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长沙,正敞开怀抱迎接着归来的学子。(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彭培成刘俊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