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化解债务,读作金融改革

2023-11-01 08:36:13 - 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随着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与万亿规模的再融资债券发行,许多东西已然尘埃落定。在如今地方债务置换中,实际力度并不如传言中的深且广,但却坚定地展出监管对地方债务类业务的态度转变,以及针对金融体系的深度改革:

套利空间的消失

地方债务为何能够扩张的如此迅速?其中的重要原因,自然是城投的投融资业务既能依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又无限趋近于政府债务,从而产生了投资收益远高于实际风险的特殊政信业务有着深远的关系。但随着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张,以及各类风险的日益积累,许多地区的非标政信类业务的利率水平已然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不仅使得风险进一步积累与催化,也使得许多地方政府陷入了债务泥潭,出现了“越穷越借、越借越穷”的恶性循环。

在过去几轮地方债务置换中,均将认定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城投债务直接置换,这也给了许多金融机构信心,认为地方债务、城投债务始终有“财政兜底”,让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根治。但在这一轮的地方债务置换过程中,明显看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逻辑:虽然债务本身予以承认,但针对一些融资成本较高、套利性质明显的非标债务,其债务利息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

也是说,本轮债务置换的核心在于,彻底终结了城投债务浪潮中的套利空间,也是借此机会帮助地方政府重组债务,将债务期限与成本结构进行优化,基本解决了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这就意味着,轰轰烈烈、红极一时的政信业务就此走到尽头,未来城投不再是优质业务的代名词,但也不再是金融扩张的重点方向。

债务扩张的权利

在十年前的财政改革中,明确了“地方债务自发自还”的基本原则,但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地方政府长期事权大而财权相对小,为了进一步发展,必然有动力进行持续的债务扩张。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尽管有“自发自还”的刚性约束,但地方债务依然“一路狂奔”,最终导致宏观政策“由上至下”再推行债务与风险化解。

但在这轮债务化解的引导与信号释放下,从金融监管与债务属性上都进行了新一轮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不再具备债务扩张的权利,而是将地方财政紧紧约束在“总债务限额”的框架下,遏制了地方债务的无序扩张以及潜在的债务风险。

这就使得未来地方政府所面对的发展方向与融资模式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更为市场属性的融资平台模式转向约束更为严格、合规性要求更高但也成本更低的财政融资工具、政策性金融工具。并且,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进一步提高地方投资项目的质量与资金使用效率,在长期发展速度放缓与逆周期的大背景下,平稳过渡一定是最重要的事。

过去的已成过去,未来的地方财政、城投公司以及金融体系,都将面临新的游戏规则与挑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