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2023-11-01 22:26:1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曹家渡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共有9位老人,其中7位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也称“认知症”。因此,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成为照料中心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

记者跟访了一天,看看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了怎样的养老服务,匹配何种需求。

7:15—7:30准备工作

道路两旁的咖啡店还没开门,只有早餐铺子冒着白花花的热气。在康定路841号,从弄堂口向内走约50米,曹家渡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已悄然开启。

日间照料中心站长姚莹和护理员沈阿姨正在更换走廊的展示框,框里是老人们的日常习作,画面线条明朗、色彩鲜艳。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展示框都会定时更新,老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不仅感到非常亲切,也能一定程度减缓认知障碍的进程。”姚站长说。

7:40—8:15接老人“上班”

沈阿姨套上工作马甲,扫开路边的共享单车,骑车去接第一位老人。路程近2公里,骑行10分钟。

小区楼下,轮椅上的陆老太远远地招手,推着她的是女儿殷女士。“老太太今天5点多就起来了,她自己把衣服穿好,还催我说,侬啥时候送我,唔上班要迟了。”殷女士说。

沈阿姨上前握了握陆老太的手,又俯身扣好轮椅上的安全带,“今天穿的够伐?这手倒是蛮暖。”说着推起轮椅朝照料中心走去。

把去日间照料中心称作“上班”,是殷女士的发明,用以减少母亲早期的抗拒心理。“她一听是要去上班,是需要她的地方,一下子就开心了。”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陆老太从需要“哄”着去“上班”,变成每天都盼着“上班”。

老太太今年82岁,5年前确诊患上轻度认知症后,一直由女儿和女婿在家照料。

“我母亲的睡眠时间比较短,但养老院的活动安排是相对固定的。在家里,我就能给她看看电视剧。今年她动了胆囊手术,对于荤腥要特别注意,我给她做饭,方便控制饮食。”

殷女士觉得社区日托的模式很适合自己家的情况,既给了她喘息的机会,也方便她尽可能地照顾母亲。

8:30—9:15入户接送

安顿好陆老太,从日间照料中心出发走到第二位老人凌老先生家,沈阿姨又花了十来分钟。

单元楼下,沈阿姨遇到了凌老先生的女儿小凌。“今天嘎早啊。”小凌背着包,正要去上班,简单寒暄后便匆匆离开。

凌老先生的家在四楼,沈阿姨轻车熟路地开门招呼,帮凌老先生穿上外套。

“这个是家里的遥控器,不能拿。”沈阿姨刚放好遥控器,转身的工夫,凌老先生又把遥控器揣到了包里。

对于中等程度的认知障碍老人来说,让他们安全妥善地离开居所,是入户接送的难点之一。“最早的几次,劝说他出门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他一会说自己要留下来照顾父母,一会说要找重要文件。”

沈阿姨说:“现在每天都是我来接他,他对我熟悉,出门更加顺利。”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沈阿姨夸他今天的棕色灯芯绒衬衫很洋气,而凌老先生则有些得意地拽了拽自己的衬衫。

凌老先生到的时候,大多数老人已经到了。他和大家挥手打招呼。

姚站长告诉记者:“其实他并不能完全认识这些伙伴,但熟悉的环境让他安心。”

恰好一位叔叔由儿子送来。叔叔笑着对儿子说:“侬上班,我也上班去了。”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在这里,“上班”似乎成了子女们心照不宣的暗号。

9点半,日间照料中心的9位老人基本到齐。两位护理员开始做每日生命指标检测。

10:30—11:00歌唱训练

今天上午,有每周一次的歌唱训练。训练由曹家渡社区合唱团前团长徐阿姨领头。

72岁的徐阿姨通常会自备曲目,投屏到活动室的大屏上。今天的歌唱内容是《北京的金山上》。

而在座的老人中,就有徐阿姨的老伴王老师。

王老师是从今年2月开始加入日间照料中心的。他74岁,曾是一名报社编辑。随着认知障碍程度的加深,王老师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表达能力,大小便也难以自控。

不过,由于他年纪不大,身体的运动机能依然不错。徐阿姨说,之前带王老师去过一家医疗机构,但由于路程太远,长期的治疗很难持续。

这几年,为了照顾王老师,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徐阿姨逐渐减少了自己的社交活动。重度认知障碍让老伴几乎24小时离不开人。

“去年我的身体出了点问题,但一直没有深入检查,就是害怕他在医院里不听话,乱跑。后来我找到这里,发现离我们家就几百米,每天早上接送都很方便,临时有事来接他也很灵活。”如今,徐阿姨终于能腾出时间做个检查。

尽管王老师的认知障碍发展得很快,但徐阿姨始终舍不得把王老师送到养老院。她回忆起与丈夫一起去世博园玩的情景时,依然双眼弯弯,说起丈夫再也写不了文章时,则眼中挂满遗憾。

11:30—13:00吃午饭

午饭是两荤两素和一碗例汤。在14元的餐标范围内,如何让老人们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姚站长最关心的事情。

13:00—14:00午休

午休时间,拉出活动室沙发的踏板,老人就能躺着休息。

不过,总有不愿意睡觉的老人。姚站长会陪着他们在小花园里走走。

这里由一个小花园和两幢一层小屋构成,总面积约200平方米。

其中主体部分共设有三个活动空间。而另一侧的食堂及用餐处使用频率并不高。“横跨一个小花园,短短十米,但对认知障碍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则非常困难。”姚站长说。

14:30—15:30保健操+扔沙包

午休结束后,是十分钟左右的手部保健操时间,上肢活动开之后就是扔沙包,用来训练老人们的眼手协调能力。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扔沙包的时候,施阿姨三发三中,引起了大家的欢呼。

施阿姨今年78岁,年轻时就是单位的体育骨干,直到现在身体也很不错。

但令她感到担忧的是,长期的独居生活将带来未知后果。“我很担心自己会失去与人对话的能力,失去与外界的紧密联系,也很担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患上认知症。”

后来,她听说好友去了街道的日间照料中心,便主动过来听了介绍,最后选择了这家照料中心。“我很愿意和这里的朋友们聊聊天,参加参加活动。这里的活动强度不高,但类型丰富,偶尔还有小朋友来表演,是个好去处。”施阿姨说。

15:30—16:30定向力障碍康复训练

定向力障碍康复训练能很好帮助认知症患者进行恢复。

针对认知症较严重的老人,护理人员安排的是一个叫“依葫芦画瓢”的游戏。在一张A4纸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如斜线、折线、曲线等组合,而老人们需要在纸上进行临摹。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对于认知能力较好的老人,姚站长准备了“诗词魔方”,同样是一张A4纸,纸上不同方格中写着不同的汉字,老人们需要找到分散在不同方格中的汉字并将其连成诗句。

上海82岁老太太一听“去上班”就开心,因为这是需要她的地方...日间照料中心里的11个小时

16:30—18:30送回与整理

16点之后,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开始陆续离开。

施阿姨提前去菜市场买菜烧饭。陆老太的女儿下班后会来接她回家。而沈阿姨依然要步行十来分钟送凌老先生回家。

姚站长则要在招呼他们平安离开后,独自思考明天的具体安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