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芳:培育新农人 共圆创业梦

2023-12-01 04:17:41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苏哲芳:培育新农人 共圆创业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 朱涛 于千会

    走进河北省赵县鑫农孵化基地,棚外冬意浓浓,棚内却春意盎然。创业者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打包装箱,给团购客户们配送。这里是赵县首家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科技农业为主的创业孵化型企业——赵县智慧农业示范园区。

    据了解,基地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累计入驻158户创业实体,带动周边群众就近灵活就业670人,其中妇女206人,占就业创业总人数的31%。

    108个大棚“试验场”

    “80后”苏哲芳是基地的负责人。2015年,在北京发展的苏哲芳回到家乡赵县创业。2017年,因参加创业创新大赛表现突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荐苏哲芳参加创业培训课程师资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她有机会成为一名创业导师。2022年,苏哲芳成立自己的孵化基地公司。公司以“带头干、帮扶干、一起干”为理念,为农村创业者赋能,带动创新科技农业发展。

    苏哲芳接手了108个大棚做创业孵化的“试验场”,基地占地300余亩,其中创业孵化面积占117亩。基地优先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初创人员创业就业。在基地的会议室,通过展板,苏哲芳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扶持创业的流程和制度设计。在基地,创业者不仅可免费经营种植大棚,还可以免费共享智慧农业设施和后勤保障服务等。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产品引入筛选、种植技术指导,到商务宣传营销、直播网络销售等。“通过这个模式,着力为赵县培育精通设施农田、智慧农业及网络营销的创新型农民群体,拓宽增收渠道,优化提升县域农业品牌。”苏哲芳表示。

    让创业者成为“全能型人才”

    刘建强是基地最早孵化成功的代表。当时待业在家的他在基地承包一个大棚试种麒麟西瓜。苏哲芳帮助他邀请技术员指导种植技术与种植模式,手把手教给他如何线上线下销售。一季的种植让刘建强掌握了技术,也增强了信心。现在,刘建强选择退出基地到外边扩大面积,继续种植麒麟西瓜,收益很可观。

    孵化创业实体,最初究竟种什么合适?苏哲芳也费了心思。根据季节变化,近两年时间,她筛选引进了36个瓜果蔬菜品类。“创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种什么,我们一路扶持,直到能够有效益。”苏哲芳说,“孵化有科学的退出机制,创业者觉得试种成功可以独立自主到外边了,就可以退出,把大棚留给下一个加入的新人。”

    近两年的时间,基地一共扶持了158人,其中50人已出去扩大创业。

    宋雅青以前是一位全职宝妈,2022年在孵化基地的帮助下注册了营业执照,成为创业者当中的一员,去年8月种植了大棚草莓。“一开始啥也不会、啥也不懂,从精整土地到喷灌滴灌,再到整枝打杈,都有专家手把手教。”宋雅青说,在苏哲芳的鼓励和引导下,她早早地利用学到的技术,在大棚里架起手机,从育苗期就开始直播。草莓一天天长大,观看直播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草莓成熟的时候,粉丝变成上门采摘的游客,去年一棚草莓纯利润达到4万元。今年,宋雅青在大棚里学习种植普罗旺斯西红柿,11月开始采摘,预计收益可达10万元。

    苏哲芳说:“我要让创业者成为‘全能型人才’,不仅会种,更要会卖。”41岁的农家妇女宋立巧在孵化基地成长为“很会卖”的女主播“巧姐”。“直播助农是鑫农孵化农民创业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开始姐妹们面对镜头都不敢出镜,话都说不完整,现在直播说得一个比一个顺溜儿。”

    苏哲芳在基地培养了11名女主播,改变着传统的销售模式,“采摘是销售的大头。我们在棚里直播着,客户通过直播间循着位置就来了。”

    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妇联

    鑫农孵化基地是赵县第一个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妇联的,苏哲芳担任妇联主席。为了帮助周边农村赋闲在家的妇女,她举办农产品电商培训,教她们学习如何做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截至目前,通过电商培训实现就业妇女45人,成功孵化社区团购30人。

    果敢的苏哲芳在家乡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舞台,也用一种崭新而独特的方式不断向乡亲们发出“邀请函”,共同奔赴创业就业梦想。

    苏哲芳告诉记者,起初她最担心没有年轻人愿意干农业,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上门来”。“他们在基地了解了创业扶持政策,也对接上了一些农业政策,从自己一个人单独干,发展成团队干,然后回乡带动自己村里的亲朋好友干。我觉得这就是共同富裕的道路。”

    孵化基地,带动创业,促进就业。苏哲芳告诉记者,周边六十岁左右的妇女,有200多人在基地不同的棚里干活。“以前她们干一天活儿可能就挣50块钱,现在一年在基地能挣到2万~3万元。”

    看着创业者成长得越来越快,妇老乡亲收获越来越多,苏哲芳说自己有特别大的满足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