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为何“撤湘留淮”

2023-12-01 15:01:01 - 北京晚报

▌吴越

太平天国后为何“撤湘留淮”

《王朝的余晖:淮军1862——1900》季宇人民文学出版社

1900年7月9日,天津保卫战的第三天,八国联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凌晨,联军的新一轮进攻行动开始,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一举击溃在这里坚守的聂士成部队。已经血战八个昼夜的聂军官兵们人困马乏,孤立无援,他们不得已向天津城最后一道防线八里台撤退。

当聂士成整顿部队,布置迎敌战术时,传令兵送来了朝廷的谕旨。谕旨称聂士成不积极抗敌,久无战功,决定对其革职留任,戴罪立功,并同时督促各营官兵,迅速围剿洋人,恢复大沽炮台,借以赎罪。聂士成接到这样的谕旨,悲愤不已,众将更是心有不平。天津义和团得知朝廷谕旨后,弹冠相庆,他们为了报复素来打压他们的聂士成,他们冲击聂府,抓走了聂士成的母亲和妻女。

联军越来越近了,此时必须集中兵力来抵御进攻,面对着朝廷的指责和拳民的仇视,他只能迎敌而上。在四个小时的鏖战中,联军多次冲击聂士成的阵地,聂士成一次次夺回阵地,联军甚至使用了毒气弹,对聂军阵地进行突袭。

聂士成为了挽回颓势,在毒气迷雾中,带领剩余官兵上马冲击敌方阵地。在枪林弹雨中,聂士成一骑冲在前面,他两腮被打穿,双腿中弹,脖子、脑门多处有枪伤,肚子更是被炮弹炸穿,肚肠更是脱出数寸,最后倒地阵亡。

聂士成战死三天后,天津沦陷,聂士成的部队只剩零星残余,不成建制。远在广东的李鸿章听闻聂士成的死讯,不禁老泪纵横,本想重挽时局的他,面对的是淮军最后一支部队也打没了,他的老部下们,死的死,亡的亡。他自甲午海战失利后远离政治中心,此番电令急催,他明白这是要为朝廷擦屁股来了。

聂士成所率的淮军是自甲午海战以来剩下的唯一家底,也是李鸿章所创建的淮军最后的希望。淮军经历了由镇压太平天国到清剿捻军、从洋务运动到中法战争、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庚子国变等重大事件,在晚清的动荡中,既是清王朝维系统治的力量,同时又是清王朝的眼中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的作家季宇,继《淮军四十年》后再度以淮军为主题,创作了《王朝的余晖:淮军1862——1900》一书。书中详细还原了清末淮军所参与的大小多场战争,并从李鸿章到淮军各级文武官员,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影响,讲述我们该如何定位淮系集团在晚清的位置。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从淮军史看晚清,从淮军的角度看“千年未有之变局”究竟是怎样的。作者试图在书中以全景式地叙述,还原十九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社会阶层奋力挣扎、博弈的历史。

淮军本起于湘军,但为什么淮军后来居上,这还得提到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的大裁军。原本淮军是曾国藩为解上海之围,开辟江淮战场,而命李鸿章组建的军队。在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中分为三大集团:一个是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主要在江淮一带活动;另一个是左宗棠率领的楚军主要在浙闽一带活动;而湘军主力部队由他的九弟曾国荃率领,目标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可以看到这三股势力虽为一系所出,但各自负责的战场需要招募新兵,这使得李鸿章和左宗棠都发展出了自己强大的嫡系部队。

书中提到当南京被围困时,朝廷下令让李鸿章的淮军前来一起进攻,这明摆着是去抢功劳的指令让李鸿章比较犹豫。但通过史料《异辞录》的记述,淮军将领听说要去攻打南京,各个都很兴奋。淮军幕僚就提到:“如果我们去南京,湘军眼看大功就要告成怎么会容我们去抢功,我们与湘军必会有一战。”而刘铭传听后却说:“湘军之中,疫病严重,鲍军十病六七,怎能挡我巨炮?”这样的话,很代表当时淮军的意见,可见淮军当时已经把自己看成一支独立的势力,已经从与湘军的从属关系变为平等关系了。而后书中描写了,李鸿章如何应对朝廷的催促,以及和曾国藩之间的反复拉锯,可见此时曾李之间已经有各自的小算盘了,而湘淮之间也有自立门户的苗头了。

随着南京被打下来,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了,以湘军淮军为主的私人军事集团现在成为清廷最大的威胁。按照惯例战事结束,八旗和绿营都得撤回原防,而湘军、淮军这种团练性质的临时招募,本没有防地,所以需要士兵解甲归田。

李鸿章非常明白自己现在的地位和权势,靠的就是淮军,从无到有的艰难缔造过程,这让李鸿章不愿裁撤。于是他给曾国藩、薛焕、陈廷经等人写信陈述利害,其实就是要保留淮军。而作为李鸿章老上司,曾国藩却在攻克南京十九天后,主动上折子请求裁军,而这个折子并不是做样子,而是真有行动。

曾国藩非常明白什么是功高震主,多少人因为过高的权势而不得善终,所以曾国藩必须裁军。但是裁军之外他还留个后手,在与其弟曾国荃的信件中,他们确定了“撤湘留淮”的准则。湘军打了这么多大战,早已疲劳,不如淮军更有活力,且在江淮、山东一带还有“捻匪”作乱,未来还是要靠淮军来打。相当于曾国藩替李鸿章做了保,在大裁军中淮军只裁撤了一万人,基本保留了下来。

有时事情就是这么巧,就在裁军之时,蒙古铁帽子王、战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在曹州与“捻匪”的作战中兵败身亡。这突然让清廷意识到,僧格林沁的败亡,连同清廷最为依靠的满蒙骑兵也遭到重创,如今只能靠湘军淮军来保朝廷安宁。于是,朝廷紧急叫停裁军,调整全国的战略方针,决定重新起用曾国藩。当曾国藩复命前去剿匪时,他手下的主力已经都换成了李鸿章的淮军军官,就这样淮军这个因战争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队伍,在时局的变幻下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原汉人参与清政府政治权力中的核心力量,并见证了晚清的历史发展。

在《王朝的余晖》中,作者季宇援引多重史料仔细考证,并将之准确对译成白话,在阅读中完全不会打乱阅读节奏。力求既能客观还原历史本来样貌又能讲好淮军这段故事。书中还对李鸿章、曾国藩、慈禧太后等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加以剖析,使得读者能够在行文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从补充的背景资料中推断出他们的行为动机,阅读感极为丰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