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中国首演:聆听一个人的一生

2023-12-01 20:50:2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中国首演:聆听一个人的一生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除了是一位画家和雕塑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留下了300多首诗歌,关于生命、爱与死亡。

1975年,米开朗基罗诞辰500周年之际,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选择了米开朗基罗的十一首诗歌,谱写成《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当时,作曲家已罹患癌症,将这部作品视作自己最后一部交响曲。

组曲包括《真理》《早晨》《爱》《分离》《死亡》《不朽》等章节。米开朗基罗从未给他的诗歌起标题,这些章节都由肖斯塔科维奇命名,仿佛用诗与乐写尽一个人的一生。

12月1日晚,《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第一次在中国上演,由指挥家黄屹执棒上海交响乐团,联手德国男中音歌唱家托马斯·鲍尔呈现。同一晚,希腊小提琴家列奥尼达斯·卡瓦克斯带来肖斯塔科维奇另一部作品——高难度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中国首演:聆听一个人的一生

列奥尼达斯·卡瓦克斯与上海交响乐团排练中

当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向托马斯·鲍尔提议演绎《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时,这位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还未听说过这部作品。“我自以为听过大部分声乐作品,没想到还有这样一部遗珠,它非常美,让我想起马勒的《大地之歌》。”托马斯·鲍尔曾是上海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与余隆执棒的上交合作过马勒的《旅人之歌》等作品。

首次演绎《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托马斯·鲍尔的挑战之一是语言。“米开朗基罗的诗是用意大利语写的,肖斯塔科维奇的歌词却是俄语,而我是一个德国人。幸亏有一位语言指导帮我攻克难关,让我掌握发音,也从心底里真正理解这部作品。”

米开朗基罗活到了89岁,度过了坎坷的一生,作品中充满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欢,而肖斯塔科维奇同样遭遇了命运的起伏。“为什么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生命的最后,会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我想,他是在米开朗基罗的人生和诗歌里,找到一面镜子,反射出自己的处境。”

《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的终章《不朽》,以作曲家九岁时创作的俏皮旋律开场,整部作品的核心音乐素材在巧妙的变奏中回归,在钟声营造出的时间轮回中逐渐消失。这不仅是肖斯塔科维奇对自己童年的深情回望,也是一个垂死的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生涯的追忆。

托马斯·鲍尔说:“曲子的结尾就像一首儿歌,像是把天堂想象成幼儿园。我想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都会想起他们的孩童时代,这可能也是我联想到马勒的原因。”

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中国首演:聆听一个人的一生

托马斯·鲍尔与指挥家黄屹

在托马斯看来,探索新的作品十分重要,而不仅仅是重复自己。“演绎少有人演绎过的作品,给了艺术家很大的自由。如果是非常受欢迎的作品,观众可能会要求你像20年前某位著名歌唱家那样呈现。我很高兴,上海有这样的好的艺术氛围和观众,让艺术家可以大胆探索。”

能跟列奥尼达斯·卡瓦克斯同一晚登上上海的舞台,托马斯·鲍尔也很兴奋。在他看来,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样一部受欢迎的小提琴作品搭配一部鲜少上演的冷门作品,成就一个很好的音乐会组合。

在他看来,肖斯塔科维奇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极富戏剧性。“令我惊奇的是,每一个乐章的色彩、速度如此不同,在40分钟的音乐中创造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音响世界,给音乐家和观众带来同样震撼的体验。”

肖斯塔科维奇《米开朗基罗诗歌组曲》中国首演:聆听一个人的一生

列奥尼达斯·卡瓦克斯与上海交响乐团排练

卡瓦克斯曾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合作,也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奏会。近年来,他看到越来越多中国艺术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也看到中国古典音乐的市场不断拓展。

“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作为希腊人,我尊重中国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与此同时,我也喜欢当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喜欢他们的纯粹、真诚、毫无保留。音乐是跨越语言也是跨越时代的,它帮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连接。”卡瓦克斯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图片来源: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