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金融助企纾困作用,民进中央提出这些建议
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民进中央获悉,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进一步发挥金融助企纾困作用的提案》。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出台各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通过多项金融配套支持措施,保障助企纾困政策加速落地。总体来看,各类市场主体信心倍增,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但各项金融政策在落地后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金融机构在主动作为、政策创新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金融支持政策在细分领域针对性不强。金融监管部门出台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包括加大信贷投放、为市场主体减息让利、组合多种财政政策为企业提供帮扶,但由于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细分行业领域,导致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类产品针对性不强,对于科技创新类等特定领域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仍然较为依赖。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实际能与中小微企业有效匹配的产品仍然较少。
二是政策在执行层面存在精准度不够。当前许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未能配套完善的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导致政策落地缺乏配合与监督。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基于风险偏好、对不良率容忍度等内部风控要求,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仍然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同时在纾困政策执行中,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产业意义及产业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只能凭借各自理解进行点对点金融纾困,难以形成政策合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机构对经营良好的企业超额授信、对经营困难的企业惜贷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是政策信息知晓度不高。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金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因缺乏银企需求直接对接平台,信息层层下传导致时效及准确度不够等问题,使得中小微企业对各类金融产品知晓度不高,出现了中小微企业认为融资难融资贵、而部分优质金融产品又无人使用的局面。这种信息的不畅通又催生了利用信息差牟利的第三方融资代理服务公司,其协助中小微企业匹配和申请适合的金融产品并收取服务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为此,民进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
一是进一步增强金融产品的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掌握特定领域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经营状况和业务情况,研发、创新各类精准匹配的产品及担保措施。对于科技创新、生物医药等企业,结合该类企业普遍轻资产运行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知识产权的融资利用率,探索将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作为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进行融资的方式,逐步降低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对于自身实力不强但有优质项目的中小微企业,可以以项目为贷款单元,根据项目进度分期发放贷款,对贷款资金进行监管并实施受托支付等方式控制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
二是进一步提高扶持政策的精准度。整合各行业部门政策、信息及相关纾困企业清单,建立统一的企业纾困信息平台,与金融机构实现企业相关信息的共享。金融机构应积极贯彻各地的经济稳增长要求,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对符合地方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急需的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探索建立纾困销号考核制度,实现纾困政策的精准直达,同时在财政层面对因此产生的不良贷款予以一定贴补,进一步提升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三是进一步强化减负调查和政策宣传。定期组织开展企业负担调查和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成效评估、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等,针对中小微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建立台账,分类采取政策宣传解释、督促整改等措施,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的问题和困难。定期组织开展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政策宣传活动,统筹利用政府网站、社区宣传栏、媒体平台等形式,加大走访力度、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解读惠企减负政策措施,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避免第三方融资代理服务公司对手续费、服务费的层层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