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 皆有光】殡仪司仪汪莎莎:主持一场人生的告别

2024-05-01 20:08:03 - 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温暖背后,有这样一群劳动者,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分拣成千上万个包裹、在静谧的墓园里主持一场场人生的告别、在深夜检修地铁区间隧道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在深山中穿梭只为守护一片青绿……

他们的面孔不被人所熟知,他们的付出也鲜有人看见。

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多彩贵州网特别策划【劳动者皆有光】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劳动者的“光”,也让我们被这些“光”照亮。

【劳动者 皆有光】殡仪司仪汪莎莎:主持一场人生的告别

5月1日,5个家庭带着逝去亲人的骨灰先后走进福泽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一座公共性墓园。

在亲属将骨灰放进墓位之前,福泽园通常会为逝者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汪莎莎就是福泽园两位殡仪司仪之一。

【劳动者 皆有光】殡仪司仪汪莎莎:主持一场人生的告别

时间拨回到2017年,此时汪莎莎做家庭主妇已有5年。“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我的思想和能力都会陷入停滞。”意识到这一点,汪莎莎开始迈出家门找工作。

几经辗转,汪莎莎进入福泽园担任行政兼殡仪司仪。

对于汪莎莎来说,这份被许多人不看好的工作,是把她从停滞不前的生活里拉出来的“光”。

“从愿意做到会做,我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汪莎莎说。

汪莎莎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主持人生告别仪式时的情景。当时,福泽园内的人生告别仪式场地尚未修建,司仪只能拎着音响辗转在园内的各个墓位旁主持仪式。“大脑一片空白,连该站在哪里,该说什么都不知道。”汪莎莎非常紧张。

【劳动者 皆有光】殡仪司仪汪莎莎:主持一场人生的告别

不知道怎么做,就学。从服装、化妆、普通话到语言表达、职业素养,汪莎莎从头学习。

她先是被普通话难住了。在此之前,汪莎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普通话训练,说话总是夹杂着一些方言。

“公司请来专业的老师给我们培训,从最基础的平翘舌、前后鼻音开始学,每天都要用普通话读一段故事给老师听,请老师打分。”为了训练自己的普通话和语音语调,汪莎莎总是会把一段稿子反复读上很多遍,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琢磨,终于获得了老师的肯定。

“说话”的问题解决了,汪莎莎又迎来“动笔”的难题。

“我以前学的是电子技术专业,不知道怎么写主持词。而且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不断调整主持词,有时候抠破脑袋都想不出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汪莎莎说,一开始,客户对她的主持词总是会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她把客户的修改意见一一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语料库。

7年过去,汪莎莎主持了上千场人生告别仪式,每个流程都已烂熟于心,工作地也从墓位旁移到新搭建的仪式场地。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改主持词,都已难不倒她。

此时的她开始思考新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现场氛围。

“如果让培训老师给我打分,我相信至少有80分,剩下的20分可能会扣在情感把控方面。”汪莎莎告诉记者,殡仪司仪不同于其他司仪,既不能让现场太悲伤,也不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要把握好这个‘度’,还不能被现场的情绪‘带跑’。”汪莎莎说,“很难。”

记得有一次主持人生告别仪式,逝者是一位中年男性。仪式上,逝者的妻子诉说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还让丈夫放心,她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听到这句话的汪莎莎立马背过身去,抹去眼角的泪水。“不可以在台上掉泪,这是殡仪司仪基本的职业素养。”

“因为自己也是妻子,也是母亲,所以对那位逝者亲属的心情非常有感触,但也不能放任难过的情绪。作为殡仪司仪,最重要的是让逝者和家属好好告别。”汪莎莎说。

【劳动者 皆有光】殡仪司仪汪莎莎:主持一场人生的告别

“主持了那么多场,会不会对生死都看淡了?”这是汪莎莎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

“其实正好相反,看了那么多生离死别的故事,反而会越来越珍惜生命,珍惜家人,感恩每一天。”她说,虽然人们对殡仪司仪这一职业多少有些偏见,但她仍然为自己能够给予逝者家属最后的慰藉而感到骄傲。

在福泽园,汪莎莎偶尔还会遇到自己曾服务过的逝者家属。每当看见他们手捧鲜花,面带微笑地走到墓位旁,她知道,这场人生的告别已画下了圆满的句点。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王 琰

二审:曹 轶 熊 莺

三审:李 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