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动物园丨给心情放个假丨心理杂货铺

2023-06-01 07:31:19 - 媒体滚动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syChJournal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最近我的不少朋友都喜欢去动物园,大家聊起来,都会对自己喜欢的动物们如数家珍,甚至有了小时候追星的架势。有位朋友甚至不辞辛苦坐火车去外地的动物园,美其名曰“看看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因为之前去动物园认养了一只猴子。

其实现在有不少动物园有类似的助养项目,也有些动物园开设了游客与动物互动的环节,比如近距离观看饲养员喂食动物,或者是在野生动物园,人在“笼子”里看动物,也有一些动物园开设了深入讲解的科普项目。

有研究发现,与传统的仅是观看动物、通过介绍文字和图片了解动物相比,这些互动环节和科普内容会让观众更愿意保护动物,动物园可以鼓励游客对动物园动物进行照顾,以及体验野生动物等生活的生态系统,以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同理心促进了在动物园环境中与动物的积极体验。

可爱的动物园丨给心情放个假丨心理杂货铺

去动物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就算没有目标,对不同动物的喜爱度也不一样。听起来有点像废话,但游客们的确更喜欢“看得见”的动物。越明显的动物,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就越大,会有更多的观众驻足、手指动物或者朝向动物、花更多的时间观看“显眼”的动物上。而在户外环境中,参观者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寻找动物,寻找的过程也将展览和观察动物行为变成了一种互动体验。

“能见度”还跟动物的大小有关:身材大的动物,“可看性”更强。的确,在公园里,大型动物往往会更吸引游客的注意,大型动物吸引的游客更多、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无怪乎在很多动物园中的明星动物体积都不小。

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不一定是小动物本身不吸引人,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笼子比较小或者布展简单而没那么吸引观众或者园区不允许太多观众停留。

观众对动物的喜爱和关注,还和动物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关系。活跃的动物更受喜爱,动物要“动起来”,在吃饭的动物远比在睡觉的动物更能让人产生情感联系。

研究者记录了人们在看熊时的对话作为观众注意力的间接指标,结果发现动物的活动影响着人们的对话:当熊特别活跃的时候,观众的对话中跟动物和动物行为有关的内容特别多,而当看不见熊或者熊很安静的时候,跟人有关的对话就多起来。

还有人研究了观看大熊猫的经历,那些看到熊猫玩耍的游客对整体的游览经历评价更积极,也更满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动的“萌兰”会成为熊猫界的顶流。

可爱的动物园丨给心情放个假丨心理杂货铺

在逛动物园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当然总是集中在动物身上,但有时候动物也会望回来,跟我们的目光相接触。有时候我们在户外也会看见动物,跟我们进行对视。这种对视会让我们感到什么?就像珍妮古道尔跟灰胡子大卫(一只野生黑猩猩)的对视,改变人类研究黑猩猩的方式和历史。珍妮并不是唯一一位在对视中感到动物情绪的科学家,有的研究认为,当直视动物眼睛的时候,我们会对动物产生更强的情感连接。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动物的目光很犀利,让人害怕。你的感觉并没有错,在大多数灵长类中,对视是一种威胁的潜在信号,意味着权力地位和迫在眉睫的身体攻击。尤其是群居的、具有明确社会阶层的物种,比如恒河猴很少对视,除非是想要展示或使用权力。地位高的往往会做出反抗的反应,仿佛在说:你瞅啥!不过,地位较低的一方不会“不识趣”地回一句:瞅你咋地!注视的结果往往是地位低的一方低眉顺眼、灰溜溜地走开,避免正面冲突。

不仅是灵长类,其他的动物,比如熊和狼,注视也是在表达敌意。不过,恒河猴也会在集体行动中有短暂的目光接触,主要是进行示意,但这种目光接触往往很短,且有明确的指向性。

但是在包括人在内的少数灵长类中,对视不仅代表着威胁,还能够沟通更深刻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意识到看向自己目光,做出的反应不是回避,而能够更长时间的进行对视。比如更合群的倭黑猩猩就先要进行对视之后,才开始友好的互动。它们还会用对视来加强彼此的联系,或者邀请对方开始游戏。人类和家养宠物之间,尤其是狗,存在着深刻的情感联系,而眼睛也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通道。

实际上,对于人类目光的不同反应,也是狗和狼的区别之一。当狗和主人互相凝视,人和狗的大脑中都会分泌催产素,一种能够促进情感联系的激素。这种通过凝视双方分泌催产素的情况,也在母亲和孩子、情侣之间存在。所以朋友说的去动物园“看孩子”可能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

来源:PsyChJournal 杂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