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孤独症孩子都奔跑在阳光下

2024-06-01 07:02:26 -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王隽杰

“孤独症辅助犬”,在采写这篇报道前,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我为自己的无知汗颜,也更明确了一个想法——孤独症患者仍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1982年,中国首例孤独症患者被确诊,40多年过去了,我国孤独症群体的生存状态已有了长足改善。为显尊重和关爱,“孤独症”取代“自闭症”成为媒体的主流用法,人们也常用“星星的孩子”指代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种疾病,不再把孤独症群体作为异类排斥。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残疾,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尽早的诊断和干预治疗,孤独症患者可以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目前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教师约有10万人,其中残联在册的康复教师有2.3万人,与患病儿童的比例约为1:130,而其中能提供高质量服务即持有国际认证干预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目前仅有1000人左右。此外,国内提供大龄孤独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机构只占总数的10%左右,随着孤独症患者的年龄增长,他们的出路愈发渺茫。

明显可见,与庞大的孤独症群体相比,国内的康复资源并不充裕。孤独症辅助犬的引进或许是一种补充,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仍然需要倾斜更多的资源给孤独症群体,从早期的干预到上学再到职业培训、工作、养老,孤独症患者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关注,并得到合适的帮扶。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孤独症辅助犬项目落地的过程充满艰辛,从筹措资金到匹配孤独症家庭,每一步都面临各种阻力。在公共场所,很多工作人员不清楚孤独症患者是残疾人,也不明白孤独症辅助犬为何物。孤独症辅助犬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消除这些不理解和困难,让人们先看见,再进一步了解、关心。

孤独症辅助犬项目只是整个社会帮扶孤独症患者的一个小小侧面,但正是这样的尝试和努力,终将聚少成多,连线织网,托举起孤独症群体的人生。希望未来某一天,“星星的孩子”回到地球,更多的孤独症患者可以走出家庭,出现在地铁里、超市里、公园里,享有本应属于他们的生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