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2024-06-01 09:09:05 - 丁香医生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多动症,平时生活中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对于多动症,家长一般会有两种认知:

一种是焦虑,看到孩子不听话、小动作多、做事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走神开小差.....就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还有一种则是认为,多动症是「孩子好动的表现」,是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的「小毛病」,不用在意……

那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呢?孩子好动、爱走神、坐不住就等于多动症吗?多动症会不会自己好起来呢?

我们邀请到了专业发育行为儿科专家陈晓阳医生来为各位家长一一解惑。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孩子好动、爱走神≠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诊断明确的临床疾病,而且是一种几十年前就明确了的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医学上,多动症有个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多动症这个简称,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单纯的活泼好动就等于多动症,也使部分只有注意力不集中,而没有多动表现的孩子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行为冲动,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这些症状会影响生活、学业、情绪、社交及家庭等功能。

ADHD根据行为表现可分为三个类型:

1. 注意缺陷型:这一类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可能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健忘、丢三落四或难以完成计划。

2. 多动、冲动型:这一类孩子突出的表现是多动或者冲动,可能难以静坐或安静地玩耍,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做事缺乏考虑。

3. 混合型:这一类是以上两者的结合型,以上两种表现都可能会出现。

中国有2300万多动症患儿

就诊率却不足10%

ADHD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普遍认为,ADHD是一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疾病。 在中国,大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ADHD的困扰。

然而,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却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1/3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1],这主要归因于家长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

2021年5月,我国开展了首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73992名6~16岁在校学生中,ADHD的患病率为6.4%,这意味着,每5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3个ADHD[2]。在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3]。

大多数的ADHD孩子,是在上小学后因为「学习困难」才被确诊。

学龄前儿童行为及语言能力有限,家长很难发现他们的冲动控制能力不足。有些老师会反馈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表现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乱跑,不听指令、自控能力差等,但这个时候也可能不会引起家长重视,而不能早期确诊。

上小学后,这些孩子面对着书写、听讲、课堂纪律等更大的冲动控制挑战,暴露的问题更显著,家长这才警醒,带孩子去就医,从而确诊。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早发现早干预

是多动症最佳应对方案

多动症有哪些迹象呢?能不能更早被发现进行干预呢?

我们整理了一套症状线索,可以辅助家长们在前期进行一些预判,以便及时就医。

不同的年龄阶段ADHD的症状线索👇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动冲动的孩子都是ADHD,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如学习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明确孩子是否是ADHD,还需要到正规医院挂号确诊,国内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可能有所不同,就诊时,可以挂 发育行为科/心理科/儿保科/神经内科等。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特异性的生理指标可以诊断ADHD[4]。确诊ADHD,需要专科医生经过专业、细致、多维度的观察、访谈、检查和心理测评,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业、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

因为儿童的特殊性,就诊时家长主诉与量表填写是采集详细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孩子的家庭表现、课堂表现、出生史、疾病史、家族史等。

怀疑孩子患有ADHD的家长,建议在就诊前先耐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与老师多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比如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情况,多动具体表现,课间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尽量客观的完成测评量表的填写。

孩子得了多动症不治疗

长大后会自己好起来吗?

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70%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虽然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但仍有30%~50%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1]。

如果ADHD儿童确诊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比如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

如果症状既没有好转又没有得到正确地应对,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合并其他问题,比如抑郁、焦虑、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所以,ADHD的及时干预和治疗,真的十分必要,需要家长们重视。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AD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主要目标是缓解核心症状,最大限度改善功能损害,帮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冲动,改善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

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诊断规范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5]:

对于4~6岁ADHD儿童,建议首选非药物治疗,即行为干预作为一线疗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行为矫正等。

6岁以上ADHD儿童,建议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帮助患儿以较低用药剂量达到最佳疗效。

药物治疗会产生副作用吗?

不给孩子吃药行不行?

药物治疗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一线和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

现实中很多儿童家长对用药都抱有迟疑态度,甚至「谈药色变」,担心用药会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者觉得孩子不吃药也会好的,所以抗拒用药。数据表明,约70%的患儿经药物治疗有效。

目前国内治疗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哌甲酯与托莫西汀。

约 2300 万孩子受它折磨,就诊率却不足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具体是否采取药物、采取什么药物治疗,应遵从医生的评估结果而定。医生会在用药前详细评估孩子的用药史、药物禁忌、用药前的身高体重、心血管情况。在用药期间也会定期监测不良反应。

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只要定期监测及随访(一般3~6个月随访检查一次),用药还是相对安全的。

实际诊疗案例中,家长自行停药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是看到孩子明显好转觉得不用吃了,有的是担心长期服药产生依赖性,也有家长看到孩子服药后吃不下睡不着于心不忍就中断用药,但断药后又复发,循环往复......

ADHD的药物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医生观察、评估孩子的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完全缓解一年以上方可考虑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所以,家长们切勿擅自停药。

 ADHD治疗过程中

父母的认知和接纳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ADHD儿童的家长,如果父母缺乏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法给孩子正确的回应,不仅会损伤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症状的改善。

父母正确的认识ADHD,是参与治疗的第一步,不给孩子「贴标签」,理解和接纳孩子,与孩子进行友好沟通,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并在孩子和老师之前充当沟通桥梁,家校协作为孩子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宽容接纳的环境。让 孩子进步➡️老师表扬及肯定孩子的进步➡️孩子觉得更有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虽然治疗ADHD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家长们不用过于焦虑。生活中,患有ADHD的杰出名人也不少,比如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就是ADHD患者中杰出成就的典型代表。

相信基于科学的干预,正确的养育方式,ADHD也可以成为孩子一项独特的优势。

希望每一位患有ADHD的孩子都能被理解,被接纳,被爱护,自信成长。

今天的内容来自丁香妈妈,除了有详细多动症内容:

还有关于:

怎么保护孩子专注力

孩子写镜像字问题是读写障碍吗?

等更多育儿内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