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校地融合,美美与共

2024-07-01 05:54:23 - 齐鲁晚报

长清:校地融合,美美与共

长清:校地融合,美美与共

一座城市对高校的态度,就是对未来的态度。

面对大学城这个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资源,长清把建设打造“科教产业融合区”作为重要抓手,围绕科教人才智力资源,率先发力、主动作为,着力发展产学研平台,写好校地融合“新文章”。

石晟绮 济南报道

校企地互相奔赴

在长清创新谷的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五层,山东交通学院的尹修杰教授正带领团队进行大型农机装备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的研发工作。

“目前我们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的团队有10多人,2021年11月成立了济南科润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尹教授说,目前团队主要由在校研究生、在校本科生,企业工程设计专家组成,团队研发的基于高精度北斗定位的水稻宽幅直播机产品已历经三代,公司获批6项专利,发表2篇论文。

“说实话,在高校中想要将科研技术真正转化为应用和产品,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场地、设备、资金都是问题。”尹教授表示,2022年入驻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后,这些问题都得以顺利解决,不仅科研技术能够落地成型,此处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场所。

“本科阶段我就一直在尹教授的团队中,目前继续在团队中参与产品研发。”朱志林2022年从山东交通学院毕业后,便选择了继续留在尹修杰教授的团队,留在长清。“我觉得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让我们能一以贯之地深耕自己学习的领域,同时对于现在在校的同学来说,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场所。”

近年来,长清区不断推进校地融合发展。而校地融合并不单是一个概念,需要的是载体,依托的是项目。

当前,国内多地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平台建设,引导地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动,促进科研结果产业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一些地方对“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载体+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共识。

在此大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校地融合发展,给高校专家团队成果培育转化提供空间支持,长清专门拿出2万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了大学城产教融合基地,成为长清校地融合成效的一个缩影。

2023年9月,山东交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在基地揭牌运营,入驻11个创新创业项目,当年实现新增市场主体13家,推动校地融合打开了新局面。当前,创新中心内包含智能电动车辆、数据治理、轻量化板材等多个领域的科研项目。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对加快长清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校地双方共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无论是对地方、对高校还有对企业都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好事。

平台还将继续扩大

有了“珠玉在前”,长清更有了做好产教融合这篇文章的信心。

除了山东交通学院的项目外,目前创新谷还重点围绕齐鲁工业大学新征集了一批科研项目。同时,推动师创集团与山师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共建动物检疫检测中心项目;推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新佳怡包装有限公司共建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茶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北方茶叶包装设计生产最大集散地;促成东晓生物和齐工大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在创新谷共建生物实验室等。

事实上,长清区校地融合优质产业载体及配套设施还有很多:既有双创时代广场、大学城科创中心、晶格广场等已建成载体,也有长清科创孵化基地、鲁澳大健康科技园项目、园博园未来之城项目、范庄文旅项目、锦峪马山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在建项目。在科创载体之外,长清还有30个各类产业园区,还有118万平方米的闲置车间、厂房,可以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供空间。

为破除校企“壁垒”,提供项目建设智力支撑,长清区还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专家智库”,聘请15所高校的105名专家学者,同全区48个部门、街镇建立合作关系,以高校才智资源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用好效用资源,推动驻区高校与辖区企业进行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努力实现校友经济与地方经济互促共进。

正如长清区委书记肖辉所说,“我们所有载体都将向高校各位老师敞开大门,只要高校有需求,我们都可以免费向大家开放。”

下一步,长清区也将继续扩大产教融合创新中心规模,整合其他高校科研团队力量,拟打造成集“科学研究+成果孵化+人才培育+教学实践+实习实训”为一体的长清产教融合新样板,助推科研项目孵化落地。进一步把校地融合推向新的更高水平,让更多高校教师与学子“拎包入住搞孵化”,让大学城活起来、让大学城好起来、让大学城发展起来。

“软件”支持同样重要

校地融合,既要有好的硬件资源,优质的“软件”支持也必不可少。面对高校人才这个宝贵的资源,长清可谓是“掏心窝”“掏家底”。

“没想到这么顺利就收到了生活补助,顺利开启职场生活。”一名毕业后刚入职长清某企业的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他的亲身体验。

“用好大学城人才资源,联动高校搭建更加畅通的人才交流渠道,建立更加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2024年长清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校地融合想要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争取更多的人才和项目留在长清非常重要。

要想“引得凤凰来”,长清如何展现留住人才的诚意?

让人才政策不再只是一纸文件,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福利,是长清近年来着力在做的实事。真金白银发放青年人才生活和购房补贴:对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本、专科学生,分别按照每月1500元、1000元、700元和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和租房补贴,连续发放三年。对有购房需求的博士、硕士人才,分别给予15万、1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

高校人才服务上,长清也考虑到了人才落户后的很多“关键小事”,比如配偶随迁、子女就学、就医服务等,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5月31日的全区高校座谈会上,肖辉从载体、政策、教育、住宅、接待、医疗等六个方面介绍了长清“留人”的具体措施,对人才“来者不拒”。

长清凭什么能吸引人才?肖辉的话就是答案——“我们将用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为高校菁英、青年才俊在长清发展创造最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营造最优环境。”这是这方土地留住人才的诚意。

校地融合的决心

一直以来,长清为何如此重视校地融合?

作为济南市大学城所在地,长清区拥有不可多得的资源:13所驻区高校、近20万名师生集聚,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实验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副教授以上高端人才4500余名,放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来看,都是极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因此,长清立足优势,进一步深化与驻区高校对接服务,促进校地融合发展可谓是一条必然之路。

正如座谈会上肖辉所说,“在携手前行的22年历程中,长清用心服务高校,高校深情回馈长清,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协同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建立起了温暖友好、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助力长清不断加快发展步伐。”谈及大学城对于长清的重要性,肖辉真诚地说,“大学城已经成为我们党委政府的重要智库、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为全区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长清、留在长清,校地融合正在全面快速发展。

去年,山东省化妆品界首个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山东北方美谷化妆品研究院正式落户济南市长清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北方美谷化妆品研究院院长李天铎教授介绍,“我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从象牙塔转换赛道是一次冒险。创业初期,正是得益于长清在政务服务、资金、场地上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发展起来,最终选择落户长清。”

李天铎院士团队的成功就是长清打破校地壁垒、拓展多维合作,开启校地、产才“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长清聚焦校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联合13所驻区高校建立健全校地组织部长联席会议制度,搭平台、拓渠道、链资源,着力解决校地融合难、成果转化难、人才留用难的问题。

人才培养,大部分都来自大学。放眼国内外,大学城对于增添城市发展活力和文化底蕴的贡献,特别是对所在片区的价值提升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从硅谷现象到中关村模式,从杭州的下沙高教园区再到上海的杨浦区,都证明着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创新源,城市与大学应血脉交融,相互赋能。

随着校地合作不断深入,人才高地不断垒筑,如今的长清正在成为校、企、地和人才互相奔赴、互相成就的热土。随着产学研平台的不断完善与扩展,校地融合将不断发力,为自身及整个济南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一个“美美与共”的长清未来可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