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1”与上合组织互补,推动中国与中亚更高效合作

2024-07-01 19:48:1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C5+1”与上合组织互补,推动中国与中亚更高效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即将在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会议,并应邀对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举行研讨会,围绕上合组织和“C5+1”机制下中国开展对中亚多边外交的实践经验、理论启示与未来政策前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上合23年:三大成就

作为2023至2024年度的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哈萨克斯坦积极筹备今年的峰会,计划通过阿斯塔纳宣言、上合组织至2035年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期待阿斯塔纳峰会成为上合组织发展新起点。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已走过23载春秋。

谈及上合组织23年来的发展成就,与会学者总结了三个成功性标志。

首先,整合、稳定中亚地区,改变其碎片化的脆弱状态。

受历史、地缘因素等影响,被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称为“心脏地带”的中亚地区长期处于世界现代化的边缘,并被贴上“动荡不安”“转型陷阱”“治理失败”等标签。

20多年来,虽然“颜色革命”、社会骚乱并未绝迹,但是中亚国家总体保持稳定,重心转向发展经济,推进区域合作。在此过程中,上合组织功不可没,它整合了碎片化的中亚地区,避免地区国家陷入动乱。

其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取得成功。

上合组织起步时便着眼发挥“安全”功能,首先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合作,包括打击“三股势力”以及贩毒等跨国犯罪。迄今以来,合作成效显著,不仅为地区带来和平稳定,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三,在人文交流领域找到最大公约数。

学者指出,上合组织建立了完善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覆盖官方到民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

今年阿斯塔纳峰会的一大看点是,白俄罗斯将正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这意味着上合成员国数量将达到10个,比成立时翻番。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加入上合。

学者认为,“上合大家庭”扩大显示了“上海精神”的强劲生命力、上合组织的国际认可度、政治影响力以及各方对互利合作的切实需求。

就上合组织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学者建议加强内部机制建设和创新,特别是扩员之后的配套制度建设;提升危机应对和治理能力,等等。

“C5+1”:创举和突破

在上合组织中,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中亚国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上合组织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各领域合作也蓬勃发展。

此次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上合组织峰会的同时还将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个中亚国家,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去年,中国与中亚五国首次举行峰会,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机制上升至元首级,进一步丰富了双方开展合作的多边平台。

研讨会上,学者阐释了中国与中亚“C5+1”机制的意义与“缘起”。

在学者看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C5+1”机制并于去年举行首次峰会是一大创举和突破。

随着上合组织扩员、议题分散以及中亚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国与中亚国家需要一个专门的多边机制来促进合作,中国与中亚的“C5+1”机制应运而生。它可以与上合组织形成互补,使中国与中亚五国更加聚焦中亚事务,更高效地展开务实合作,成为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场域。

建立“C5+1”还基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理念与现实层面的契合。

全球治理层面,双方均支持多极化、全球化、发展权,维护多边主义,反对阵营对抗。

经济发展层面,中国与中亚地区互补性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中亚国家富有吸引力,而且中亚国家希望繁荣丝绸之路以重振丝路贸易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

相比美国、欧盟等“C5+1”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具有明显优势,包括区位优势、经济互补优势、无殖民主义、侵略等历史包袱。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会像美国西方那样干涉中亚国家的内政。

学者指出,自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以来,历经30多年变迁,中亚国家自身也在发生蜕变,其外交乃至制度转型正逐步走向成熟,它们反感西方干涉其内政的做法。

当前形势下,中亚国家认为多极化、大国竞争是长期趋势,将多元平衡外交作为对冲方案。在自我定位上,中亚国家希望从大国博弈中心、地缘政治热点向促进大国对话沟通的多边舞台角色转变。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文字编辑:杨立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