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门诊”开到医务人员心窝里

2024-07-01 18:21:34 - 媒体滚动

转自:健康报官方微博

把“科研门诊”开到医务人员心窝里

评论

近几年,医学“科研门诊”正在火起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多地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都陆续推出“科研门诊”服务,邀请院内外科研专家“出诊”,为医务人员的科研工作“把脉问诊”,在医学科研方案设计、临床研究执行和管理、数据统计、选题与立题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近期更是印发通知,启动今年的“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开诊服务,组织专家队伍赴各盟市开展医学科研工作的精准帮扶。

“科研门诊”的开设,回应了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诉求。此举不仅激发了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科研的积极性,回应了他们的实际需求,也相应带动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现实中,“科研门诊”要开实、开稳、开到医务人员的心窝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科研门诊”得按需开诊。服务医务人员临床科研,提高医院临床科研水平,是“科研门诊”开设的初心。不同医院的临床科研规划不尽相同,不同医务人员面临的科研难题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科研门诊”有的放矢,服务于医院科研规划的整体布局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服务于解决医务人员的实际难题。如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每次开诊前,都会征求意见,这就可以实现精准“问诊”。同时,“科研门诊”须培育来自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生态,避免为了科研而科研、为了论文而科研。

其次,围绕“科研门诊”建立配套运行机制。一方面,为确保医学科研门诊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建立门诊专家库和质量评估机制,对“科研门诊”的服务内容、专家水平、服务效果、科研伦理等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另一方面,建立“接诊负责制”,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对于“科研门诊”诊断出的问题,建清单、建档案,一一进行解决,并进行有效反馈。另外,把信息化管理手段引入“科研门诊”的管理和运行中,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科研门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开展远程“科研门诊”服务,扩大覆盖面,让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也能便捷地获得科研指导。

最后,扩大“科研门诊”效应。打造高质量的“科研门诊”,需要医院科研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乃至社会研究机构、企业等密切参与其中,不仅要“问诊”科研本身,还要“问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为“科研门诊”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并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科研门诊”专家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科研门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临床科室可以为“科研门诊”提供实践案例和数据支持;企业可以提前参与,助力临床前期科研和后期成果转化。

当前,“科研门诊”已不再局限于过去较为浅层次的咨询和信息提供,以“科研门诊”为窗口,科研管理创新的多种可能性正逐渐显现。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科研门诊”定能迸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助力临床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