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我国陆上最大致密气田!“视觉新国企”记录多面苏里格
在蒙古语中,“苏里格”是“半生不熟”的意思,以其命名的苏里格气田被发现之初,其储量品位低、开发难度大、开发建设成本高,被认为是世界级开发难题。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通过建立和引入煤成气理论,并将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转移到盆地中部,时至今日,苏里格气田已成为年产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的我国陆上最大致密气田。
7月24日至28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和央视网联合主办“视觉新国企·强国新图景”主题传播活动,来自新华社、央视网、视觉中国、全景大鹏的摄影记者和“小新N次方”代表,走进中国石油长庆苏里格气田,直击石油人一线作业现场。透过此次采风的摄影作品,小新带您追溯天然气的开发足迹,见证苏里格的蜕变升级之路。
自强苏里格:从啃“硬骨头”到我国最大
2000年8月26日,苏里格气田发现井——苏6井试气喷出无阻流量120万立方米的强大气流,揭开了苏里格气田神秘的面纱。
两年后,长庆油田在苏里格地区完钻探井44口,提交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2亿立方米,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储量的大气田——苏里格气田横空出世。
自2006年开发以来,苏里格气田逐步形成了适用于苏里格致密气田开发的12项特色技术,解决了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致密气藏有效开发难题。
针对苏里格气田致密气藏气井地层能量弱、开发递减速度快的难题,科研人员分析气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症状”,将致密气井全生命周期划分成投产初期段、连续生产段、措施连续生产段、间歇生产段以及废弃5个阶段,形成了致密气全生命周期技术。
从“钻、试一体化”联合作业到“密切割+适度规模+高砂比”压裂改造,从小井眼多层系连续分压技术到三维靶体追踪钻井技术,长庆油田展开了一系列科技攻关,为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积累了开发经验和技术方案。
近10年来,长庆致密气采收率从20%提高到35%,先后3次刷新亚太地区陆上气井最长水平段纪录,3次刷新国内压裂施工效率最高纪录,高效建成国内首个30亿立方米致密气水平井整体开发示范区。
2022年底,苏里格气田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日产天然气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跨越30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3000亿立方米,致密气从昔日难啃的“硬骨头”,转变成支撑全国第一大油气田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苏里格气田的天然气送往北上广深,点燃了千家万户的炉上灶火。
奉献苏里格:大漠孤烟中,守护生命线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毛乌素沙地深处,一群身着红色工服的天然气管线巡线员,徒步穿行在沙漠、戈壁、草原间。
为保障输气管道安全,苏里格气田第三采气厂拥有一支由96人组成的巡护队,队员每隔两天就要对辖区内38条1474公里线路进行一轮徒步巡护,无论酷暑与严寒,他们常年守护着这条天然气“生命线”。这一群坚守在大漠孤烟中的石油人,展现了新时代石油人的使命与担当。
数智苏里格:100%数字化覆盖,生产效率成倍提升
由于油气开采难度大,长庆油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早在20年前就开始大力推进油田数字化建设,并成为数字化油田的先行者。苏里格气田10年前就可通过远程监控观察作业现场工况,并实现油气井部分生产数据的自动生成和传输,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苏里格气田不断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油气产量是原来的3倍多,油气水井数翻了4番,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
在西安长庆油田总部也设有中控室,可以对苏里格气田各条生产线进行远程控制,实现一键调整,极大地提升了气田的工作效率。
苏里格气田采气三厂中控室
依靠数字化智能化,长庆千里油气区12万口油气水井、2800多座站库、8万公里油气集输管线的关键生产和管理要素,驱动长庆油田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苏里格:生产清洁能源,治理沙漠生态
绿色是苏里格气田最靓丽的底色。苏里格气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积极探索沙漠环境下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模式,实现了“开发一片、保护一片、绿化一片”,走出了一条能源开发的绿色之路。探索形成了以气田环境保护为主的“沙漠生态保护模式”,在单井周边建造绿草方格,在集气站和气田伴行道路旁栽植绿化林带,十年来为毛乌素沙漠新增绿地12万多亩;为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让出“家园”,多次调整避让气井100余口。
气田生产现场旁的蓑羽鹤栖息地
同时,苏里格气田聚焦“双碳”目标,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以苏里格绿色低碳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集成推广节能降耗、伴生气回收利用、风电、地热和公益碳汇林等9类项目,在7200余座井场采用风光互补发电技术,年发电量超500万千瓦时,在荒原大漠的采气树下,高效建成一大批新能源重点工程项目,展示了传统能源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的磅礴力量。
此外为进一步增加天然气附加值,长庆油田2020年建成了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该项目是亚洲最大、国内首个大规模天然气乙烷回收项目,每年可生产乙烷、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产品150.20万吨,产品直接输送到下游作为生产乙烯的长期稳定轻质原料,实现了乙烯原料低碳化,进一步降低了国内乙烷进口依存度,有力提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利用效率和乙烯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