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枣:哨声中的香甜记忆

2024-08-01 07:48:31 - 福建日报

面粉枣:哨声中的香甜记忆

漳州民间美食——面粉枣

面粉枣:哨声中的香甜记忆

郑宝珍在炒制面粉枣。

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许多漳州人远远听到水壶烧开发出的悠长哨声,就会忍不住拐进小巷,在小摊前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粉枣,暖暖胃。

哨声来自一把特制的开水壶,摊位已传至第四代传人郑宝珍手中。她女承父业,是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粉枣的唯一传承人。百年小吃,心却不老。最近,漳州面粉枣被中国烹饪协会列入中餐特色小吃名录,郑宝珍也将路边摊搬进漳州古城。

一碗香浓四代坚守

一手端着一碗调好的面粉枣粉,一手提起特制的开水壶,郑宝珍的动作熟练且从容,倏忽冲出的滚烫水流与面粉枣融为一体,葱香、油香、芝麻香喷薄而出。

漳州的民间美食面粉枣,在厦门、台湾、山西、北京等地被称作面茶,以面粉为主料,其他原料有所区别,各有特色。“将面粉炒熟,加上炸好碾成末的油葱、花生、黑芝麻等配料,最后撒入白糖,混匀即可。闽南话叫‘面粉做’,音译成普通话就成了‘面粉枣’。”郑宝珍介绍,面粉枣的来源多为民间传说。

传说明代戚继光入闽时,他的部队随身带两种干粮,其中一种就是“布袋炒面”,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倭寇再次入侵闽南,知府成庆和戚继光联合击败倭寇,老百姓为追击倭寇的戚家军准备“布袋炒面”,家家各显其能,奉献爱心,制作成流传至今的面粉枣。

在郑宝珍店里有一把特别的烧水壶,壶嘴细长窄小,壶里有个哨子,水烧开时会发出如同吹哨子一样的响声。“壶是定做的。冲的时候,尽量拉开壶嘴和碗的距离。如此高冲,水流才有劲,直冲碗底,底部的粉才会熟。”她说,面粉枣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又营养美味,既可当饭吃又可作为点心,还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效,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面粉枣保质期长,密封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一个月都不会变质。过去,还有一些家庭会自己炒些面粉枣,让离漳求学或经商的亲人带着,饥饿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泡水充饥,那熟悉的香浓是对游子思念家乡的一种慰藉。

后来,面粉枣的制作人吴全在漳州市区售卖面粉枣。20世纪40年代,第二代传人郑清池继承家传面粉枣制作技艺,1956年公私合营后,郑家的面粉枣生意一度中断。

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三代传人的郑松淼重操旧业,在新华西小吃街一带摆起了专售面粉枣的小摊。一个小炉,一把水壶,一张小桌,几只小凳,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发出的哨声就是面粉枣独特的标志。

“我12岁就开始帮爸爸炒面粉枣。”郑宝珍说,2000年以后,漳州专门经营现冲面粉枣生意的就只剩他们这一家了。

2010年,郑宝珍正式接手父亲生意,微薄的收入让她连店租都交不起,只能继续摆摊。2019年,漳州古城引进漳州手工艺人,她的面粉枣便落户在古城北京路201号。她说:“再也不用过风吹日晒的摆摊生活了。不过,刚搬过来的时候,很多老顾客在巷子里找不到我,就打电话来询问。”

慢工细活味道传统

时至今日,郑宝珍依旧采用祖辈的制作工艺,延续着面粉枣最传统的味道。面粉枣原料单纯,制作简单。炒制过程中,温度是面粉枣制作最好的朋友。品质的好坏,全在于时间的拿捏。“最讲究真功夫的当数炒面粉环节。一次10斤面粉,要在大锅里不停地炒上一个多小时,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盯着火候,确保不会烧焦。”郑宝珍说,因为是粉状食物,就算是在酷暑天气,也不能开风扇。

“夏天更是汗流浃背。”她回忆,“我爸爸那个年代更辛苦,用煤炉炒,不但又累又热,而且味道还很刺鼻。炒完一锅面粉,常常累得他手臂都抬不起来。”

面粉随着郑宝珍的锅铲上下翻动,香气扩散到整个房间。经验丰富的她会根据面粉的状态决定什么时候进入下一道工序:搅拌。她将炸好的葱花、花生、芝麻等配料与面粉混在一起,用双手不断搅拌、揉搓,加入白糖混匀,再用玻璃瓶进行多次碾压,使其成为粉末状。如此,面粉枣就算制作完成了。

传统的面粉枣只有面粉和葱头,后来她增加了花生和芝麻。

制作面粉枣虽不复杂,但耗时又耗力,每天上午7点,她就要开始制作,接近中午12点才做好。为了提高效率,5年前,她请机械厂师傅上门一同研制自动炒粉机。如今,机器已升级至第二代。炒粉机能精准把握分寸,高效炒出比手工更均匀的面粉枣。以前辛苦一天的产量,如今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做出的面粉枣还是老味道。

随着漳州古城的爆火,面粉枣登上抖音、小红书等一众新媒体。郑宝珍也注册了商标,“不少游客做攻略,专程来买面粉枣,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

“手工活很辛苦,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这一行。”她说,店里现在一碗面粉枣售价8元,天冷的时候生意比较好,一天营业额可以达到600多元,扣除各种成本,利润并不高。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陆续有客人光顾。哨声响起,她娴熟地倒水冲泡,一碗热腾腾的面粉枣很快就上了桌。在郑宝珍心里,顾客的满意,是她坚持的动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