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更有“泥土味”——点评广西卫视理论节目《壮美之路》

2024-08-01 10:47:31 - 广西卫视

电视理论节目通常存在内容形式单一、枯燥难懂、节目不易传播等“先天不足”。观众能如何能做得不能“看得进”、“叫好又叫座”?

让“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更有“泥土味”——点评广西卫视理论节目《壮美之路》

由广西广播电视局与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广西卫视承制的全媒实践理论系列节目《壮美之路》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方式,实现了高端理论节目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到共情共鸣的转变,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壮美之路”寓意从丝绸之路,迈向今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主持人带领理论专家、文化学者、青年代表“组团”深入广西城乡各地,共同打卡经济、文化地标,沉浸式情景交融地呈现壮乡大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的喜人变化,见证思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引领奋进征程的伟大实践。

在播出的《玉林篇》三期节目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学明,以及广西卫视主持人杨圳涛、玉林青年歌手李丹凤组成“壮美观察团”深入广西玉林的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园区车间、文化场馆、田间地头,节目通过《“飞地”向海图强》《“玉商”回归强产富民》《文化塑城和美玉林》三个篇章,看玉林从构建“通江联河达海”新格局,全力在打造“两个地”上带好头、走前列;看玉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玉商”回归承接产业转移;看玉林推进“文化塑城”,打“侨牌”增强发展新动能……

专家学者和当地领导、企业高管就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命题展开高能、真诚、广泛对话,全景呈现玉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也是八桂大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答卷的壮丽缩影,将普通百姓“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的理论思想具象化,深化受众对于党的理论政策的理念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壮美之路》“玉林篇”节目在以下这些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一、敢于创新、勇担使命,打破传统节目单向灌输的宣讲模式。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理论节目是生力军。广西卫视坚持党媒立场、牢记党媒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任务,勾勒八桂大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人民安居的美好图景。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广电人的神圣职责和时代使命。

“壮美之路”寓意从丝绸之路,迈向今天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中蕴含寻访、解读、展望之意。主持人带领理论专家、文化学者、青年群体代表“组团”,深入广西城乡各地,通过寻访、观察、体验、碰撞、对话等方式形成“思想共振”。

电视理论节目引领思考、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和主流媒体的责任。它对提升观众的理论素养,促进理论知识落地,起到积极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但是,长期以来,电视理论节目题材严肃、内容理论性强且抽象,具有教条化倾向;节目样态缺少创新、节目表现形式雷同,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原有传媒生态,受众群体特征、收视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整体传播环境的娱乐化倾向、唯收视率导向等因素,使得电视理论节目陷入收视率低、影响力式微等发展瓶颈。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急需进行变革创新。

在泛娱乐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面临挑战,在这种艰难情况下,广西卫视勇挑重担,精神尤其可嘉!这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借鉴“综艺+技术”,通过新颖的电视手段,把深奥理论讲活讲透,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

以往的电视理论节目大多采用记者探访、新闻或纪录片手法展示实践案例,《壮美之路》尝试以“组团打卡”的形式,将类似“真人秀”综艺手法移植到电视理论节目中,更加生动地呈现实践案例,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电视理论节目引领思考、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和主流媒体的责任。它对提升观众的理论素养,促进理论知识落地,起到积极效果。长期以来,电视理论节目题材严肃、内容理论性强且抽象,具有教条化倾向;节目样态缺少创新、节目表现形式雷同,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原有传媒生态,受众群体特征、收视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整体传播环境的娱乐化倾向、唯收视率导向等因素,使得电视理论节目陷入收视率低、影响力式微等发展瓶颈。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急需进行变革创新。

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下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理论节目,如何切实提升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呢?

面对电视理论节目通常存在内容形式单一、枯燥难懂、节目不易传播等“先天不足”,《壮美之路》努力求变求新,打破节目单向传播样态,选择走出演播室,将实践观察和理论宣讲放在火热的基层,节目场景下沉到乡村地头,与观众建立起更有意义的情感连结,努力以最真的场景、最潮的语言、最鲜的案例,让看似“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更有“烟火气”——

在玉林海港码头,嘉宾们在雨中打着伞听当地干部倾情讲述“借地建港”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广西第一张锂电铜箔诞生的新能源材料车间,专家们为当地抓住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机遇而振奋,立即现场解读“新三样”“新质生产力”新词热词;

在玉林历史悠久的十字街,观察团赏民生俚语对联、品百年老字号牛巴、与市委书记“品茗夜话”,见证玉林人热辣滚烫的生活,畅谈高质量发展蓝图,一同唱起刘三姐歌谣“不怕滩险湾又多”……

该节目以小见大、创新表达,跳出传统理论节目单一解说的节目样态。节目从小切口入手,由现实生活破题,力图建立观众熟悉的语境,例如“借来的五平方公里,让这个城市从内陆变沿海”“我和我的60万公里”“回乡创业,他们赢得漂亮”“在玉林,这个产业最香”等,筛选挖掘出与节目主题高度匹配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故事,作为生动鲜活的观点论据,深化观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在“百香果之乡”北流河村,观察团成员跟随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体验种植百香果,感受果农的不易,憧憬100天之后的收获。理论专家握着锄头,深有感触:“我觉得广西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桂字号的农产品响彻我们祖国的大地,响彻大江南北。”

三、打造多媒体传播矩阵,大小屏融合呈现节目,注重多次传播的立体效果。

《壮美之路》以跨屏互动、长短视频结合的融媒体传播形式,实现最大程度的用户覆盖。据了解,除了在广西卫视大屏端的黄金时段播出外,精心制作了30多则短视频,联动玉林各县(区)融媒体共同发布。截止到6月底,视频和推文总播放点击量共达到300多万次,大大拓宽了传播范围。

目前,优秀的电视理论节目不多,发展面临诸多难点。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电视人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形式,优化传播,打造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视理论节目,如何将这一传播的责任落到实处,更为鲜活、有效,有待更多更深入的探索。节目要以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方式宣传理论,指导实践,让有意义的理论变得更有意思,达到学以致用的传播效果,实现理论传播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现代化的大胆创新。

广西卫视通过《壮美之路》“玉林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再接再厉,创出更多的好节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