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2024-08-01 09:46:11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武警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写在前面:武警吉林总队延边支队珲春中队,先后连续7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连续20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连续4年被支队评为“四铁”先进中队。怀着对荣誉的崇敬之情,我们走进这个中队,发现这里充盈着“把中队当家建、把战士当亲人”的团结和谐之风,在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强基固本、建设过硬基层,党员率先垂范、凝聚奋进力量,尊重主体地位、浓厚干事氛围等方面更是有很多可学可鉴的实用招法。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我们围绕“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为各级推进基层风气建设提供参考借鉴。现推出第一篇: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2024年2月23日,是新兵齐浩磊下队的日子。虽然早在新兵团时,他就知道珲春中队之于延边支队,就像“钢七连”之于702团——它们都是尖刀、是铁拳,是荣誉的代名词,但是,当他真正走进中队荣誉室,看到缩印成巴掌大、却依旧铺了满墙的奖牌时,心中仍然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那是齐浩磊来到珲春中队后上的第一堂课。在珲春中队,所有新兵一下队,都要先上“三堂课”:中队发展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弘扬优良传统课。

二次入伍的战士王斌,昔日服役的中队曾连续9年获评先进,那是他心头的骄傲,也让他身上带着一种优越感,以致于在军旅人生中第二次来到新兵团,当听到大家都说珲春中队如何如何时,王斌颇有些不服气地问:“那珲春中队是先进吗?”

负责王斌新训的班长就是珲春中队的兵。班长觉得王斌的问题简直是“可气又可笑”,他语气多少有些“不善”:“先进?我们中队上一次得先进,还是1999年,那是连续第7年得先进,然后又连续得了20年的标兵,接着又连续得了4年‘四铁’!”

班长口中的珲春中队让王斌目瞪口呆,他想不到还有这么牛的中队,他几乎脱口而出:“班长,我想当这个中队的兵!”

“建队以来,共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19次;1993年至1999年,连续7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2000年至2019年,连续20年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被支队评为‘四铁’先进中队;中队1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中队党支部2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真的分到了珲春中队,站在中队荣誉室里,听着指导员王琦口中滔滔不绝的荣誉,看着248块熠熠生辉的奖牌,王斌感觉自己对“荣誉”二字的认知被刷新了。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也是从王琦的介绍中,王斌了解到,中队组建于1945年,先后经历15次调整改编,但一茬茬官兵扎根边疆的初心始终不改,守护驻地平安的使命始终不变。

中队官兵的初心和使命为何始终如一?王斌还不理解,王琦也不急着解释,王琦知道,上完下一堂课,新兵们自会收获答案。

这是新兵下队的第二堂课,授课主题叫作“我守护的地方”,授课方式是参观见学。

来到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登上望海阁,中队长赵晟宇为新兵们当起了“讲解员”:“同志们,来到这,我们能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我们守护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朝鲜毗邻,与韩日隔海相望,沿我们面前的图们江顺流而下,经15公里即可进入日本海。”

四下望去,齐浩磊看到朝鲜豆满江里境内群山起伏,俄罗斯哈桑镇近在咫尺,在一片平坦辽阔的濒海平原尽头,蔚蓝的日本海更是与天际相连。那一刻,齐浩磊体味到了“鸡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的奥妙所在。

“濒江临海、依山傍水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但是作为驻守一方的革命军人,我们必须透过地理位置审视战略地位。”为了让新兵们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赵晟宇进一步介绍道,中队驻地珲春不光是我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边境窗口,更位于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在赵晟宇的娓娓道来中,齐浩磊对肩负的特殊使命任务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远处防川瞭望塔上的8个大字,也深深烙印在齐浩磊和战友们的心头——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随后参观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清代勘立的“土字牌”界碑,让新兵们不光感受到了弱国无外交的切肤之痛,更感受到了屈辱历史对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无言鞭策。怎样才能让历史不再重演?他们心中有着相同的答案,也坚定了共同的信念——扎根边疆,护我国防;爱军习武,强我国防。

回程路上,汽车在高速上飞驰,赵晟宇突然叫大家看向窗外,只见高速旁一尊红色雕塑,既像一面迎风飞扬的党旗,又像一条在空中盘旋的巨龙,下面立着十个大字:国家一类革命老区珲春。

中共珲春县委诞生地、回龙峰革命洞……赵晟宇列举的珲春革命遗址、红色场馆,让新兵任子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悲壮也深深触动着任子豪的心灵。

回到中队后,任子豪在日记中写下:这是我守护的地方,它是一片凝重的大地,承载着落后挨打的沧桑忧患;可它更是一片英雄的大地,镌刻着奋起抗争的红色记忆。而我,也要将我的汗水甚至鲜血,洒在这里。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转眼到了第三堂课。中队二级上士刘沈振拿出了他的“教具”——1块奖牌和16面锦旗。

奖牌上,“全国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6个大字十分醒目;锦旗上,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的似海深情。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中队组建79年来,尽管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优良传统一直没有变。当地民族文化多元,居住着朝、汉、满、蒙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47%。为融洽军民关系,中队常年开展以“共建一个文明社区、关爱一所敬老院、帮教一所中学”为内容的“三个一”双拥活动,一代代官兵传承接力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完成求学梦想,中队连续多年被珲春市评为“文明单位”,成为驻地的“金字招牌”,不断谱写着军民鱼水情的时代新篇。

曾担任中队指导员的宋锡元,如今已是支队政治工作处副主任,在他看来之所以要上这三堂课,就是为了让所有成为珲春中队一员的人都能明白身上的荣光、肩头的使命和军人的宗旨。

为了讲好这三堂课,多年来,中队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形式、擦亮初心——他们将中队1945年组建以来的合影张贴在楼梯旁的墙壁上,拾级而上的过程,也是中队官兵艰苦奋斗、部队建设水平不断攀升的过程。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他们号召官兵将上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担负重大任务完成情况、官兵日常工作生活情况一一记录,制成《卫士报》《珲春武警期刊》,记叙的不只是时代的飞速发展,还有一代代官兵的成长故事;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他们将党史军史中的大事绘成墙画、刻成剪纸,把对党、对军队的热爱倾注在画笔和刻刀上,礼赞奋斗成就、感悟奋斗精神、汲取奋斗力量、坚定奋斗信心。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他们坚持从新兵中筛苗子、练老兵打底子、选警士留种子,形成了一支以党员班长、大学生士兵为主体的理论宣讲骨干队伍,在小讲坛、小讨论中发挥“酵母”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直达官兵、入脑入心,以思想紧跟强化看齐追随、以理论清醒确保政治坚定。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已是深夜,任子豪仍旧在为次日的微课做准备。当得知他利用外出时间参观了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排长刘铮推荐他为中队官兵讲解珲春军民与侵略者殊死斗争的英勇历史。

次日的授课赢得了满堂彩。授课PPT的最后一页,是大荒沟十三烈士纪念碑的图片。讲台上,任子豪用这句话作以结尾:立于眼前的是血染的石碑,身后守护的是我亲爱的祖国,我们唯有有效履行职责使命,才能不辜负先烈的牺牲,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

作者:武警部队纪委监委办案保障室栗森阳

供图:武警部队纪委监委办案保障室胡杰;武警吉林总队 吴光彦、刘嘉旭、赵狄、崔壹龙

栏目承办:武警部队纪委监委办案保障室

“荣誉为什么31年不断档?”系列报道①丨新兵必上的“三堂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