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08-01 11:58:21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深刻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听取科技体制改革专题汇报,亲自研究审议科技体制重大改革方案,推动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二十届二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中央科技委,实现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全面重塑。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效,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5G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一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经费”的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机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等新型组织模式,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持续加强。

二是优化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使命导向的科研院所管理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科技领军企业领衔开展攻关的机制加快探索,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

三是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出台专门支持文件,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力度和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570余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直接融资规模超万亿元,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格局加速形成,科技创新对产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强化。

四是有效破除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激励改革,开展减负专项行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学术不端问题主动监测发现机制和科研失信问题公开通报机制,创新活力动力进一步释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五是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强化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试先行改革,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技帮扶力度,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更加健全。

六是拓展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召开首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大会,发起并积极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牵头启动实施“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2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不断优化。

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深刻认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体制改革先行,才能又好又持久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实践上看,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大国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背后较量的是谁的制度更优越。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实现国家科技实力跃升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彰显。

一是发展阶段之变: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摆位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面对发展阶段变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是国内外形势之变:大国战略博弈愈演愈烈,对增强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要求更为迫切。科技全球化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但当前全球围绕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科技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外部遏制打压。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增强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制能力。

三是创新范式之变:科技创新模式发生深刻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治理体系。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迭代,长板效应逐步替代短板效应,场景应用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驱动力,应对国家发展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大任务,适应并引领当今世界科技的变化发展成为我国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面对创新范式变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更健全体制机制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和未来产业。

四是主体结构之变: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协同高效成为新命题。国家实验室体系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对传统创新主体格局优化调整提出新要求。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各类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面对主体结构变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创新主体定位和布局。

五是要素供给之变:创新要素总量和结构显著变化,对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科技人才队伍从过去追求规模向更重视能力水平和优化结构转变,顶尖科技人才需求更迫切,财政科技投入从增加总量向增加总量、优化结构和突出重点相结合转变,算力、大数据等新型创新要素正在重塑科研模式和生产关系。面对要素供给变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完善配置机制、提升配置效率。

对照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赢得大国战略博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

锚定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全面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

《决定》不仅擘画了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更明确了2029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时间表。我们要贯彻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洞悉全球特征、把握阶段特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谋划、部署、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

一是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与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在事关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发挥好国家实验室核心和龙头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加强建制化体系化科研攻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担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合力产出更多基础性战略性成果;在事关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必争领域,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对创新链产业链的牵引整合作用。

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优势。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的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

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壮大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发展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四是完善创新要素供给使用,建立更加高效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按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配资源”原则,保障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和组织化实施,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健全算力、数据等新型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

五是加强制度性开放,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全面提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实施好我国面向全球的科研基金,打通财政科研经费出境通道,支持境外机构和科研人员承担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研数据依法跨境流动。完善海外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主动发起一批国际科技组织,促进境内科技社团国际化。

作者:王志刚(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新媒体编辑:孙柏月(实习)

审核:周佳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