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2024-08-01 15:45:21 - 政府网站

转自:汕头发布

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探寻小城之美、挖掘小众景点、亲近自然、体验民俗、品尝“土”味、感受多彩的乡村慢生活,以获得个性化满足,“反向旅游”和“下沉式旅游”的概念被“炒”得火热,乡村旅游热持续不减退。

从汕头的中心城区出发前往龙湖各乡村,直线距离大多在10公里内。与汕头的其他区县相比,龙湖的乡村离城市中心较近,因其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较近、交通较便利,也被称为城郊乡村或近郊农村社区。

龙湖区是当前汕头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在这股乡村旅游热潮的推动下,龙湖的城郊乡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禀赋,成为周边游客夜晚放松和周末休闲的理想地。因着空间距离近、文化属性强、乡村业态新等特点,龙湖的乡村不仅满足了现代人追求休闲宁静、探索乡村风貌的需求,更发展出独特的乡村“夜经济”,创新了农文旅商的融合模式。

 活化古书斋古宅院

 “在三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深入探访了东溪村各个景点,无论是古老的建筑、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都充分展现了东溪村独特的魅力。”在龙湖外砂街道的东溪村,记者偶遇了一支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调研团队,队长陈旭栋告诉记者,此次调研可谓收获满满。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孥哭爱食油堆……”每当潮汕人吟诵起这首家喻户晓的童谣,一幅带着浓厚潮汕乡土气息的生动画卷,便铺展在人们眼前。而素有“金东溪”之美称的东溪村,便是个名副其实的书斋村。从清朝中期开始,东溪人依靠航运贸易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东溪村因此摇身一变成为有名的富庶之乡“金东溪”。

看“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东溪村一景

据东溪村党总支书记王松建介绍,“当时商业经济兴盛,乡贤发家之后,没有沉迷于奢靡的物质生活,而是延续‘家有千金,必构书斋’的传统,广建书斋群,反哺投入在乡里文化教育上。”如今,东溪村内有24间古书斋和36座古宅邸,这些古书斋与宅邸不仅是东溪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迸发出新的乡村旅游活力。

一进东溪村,便能看到铭刻“雄鹰驭地球”图腾的独具匠心的文化广场戏台。据东溪村讲解员介绍,该戏台与东溪村的“过番史”息息相关。“图腾中的雄鹰代表大展宏图、鹏程万里,圆形的地球代表着辽阔的世界,寓意着过番的华侨勇往直前,奔赴世界各地开拓梦想。”此外,这个戏台也是当地村民举办庆典、集会和社区活动的重要平台,潮剧惠民下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开展。

穿行于东溪村古书斋中,不得不为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静谧与雅致所深深吸引。在景观改造和古宅修缮的过程中,东溪村一直秉持着“修旧如旧”的保育思路,王松建指着“十里榕堤”旁边的一排古宅墙面说道,“我们不用那么多新的装饰。这些墙面和屋檐瓦片本身经过多年日晒风吹留下来的斑驳和纹路,就这样保持着也挺好看的。”

在活化古书斋古宅院方面,一些富有远见的村民自发对明新书斋、书斋驿站、乐琴书屋、有竹书斋等一批古书斋进行修缮,并在其中加入如围炉煮茶、品鉴咖啡等现代都市休闲的元素。这样的创新融合,不仅让古书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与存在空间。

看“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乐琴书屋充满书香气

这些举措不仅让东溪村成为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史知识的重要阵地,也使其成为了吸引游客、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显示,2023年东溪村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陈旭栋开心地说,东溪村的村民非常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与书斋村的古朴之美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别样的乡村“夜经济”

在距离汕头市中心城区仅一公里,龙湖区新海街道西南部,有一个被称为“网红艺术村”的城郊乡村——十一合村。走进十一合村,墙体上绘制的农耕文化、潮汕民俗等3D壁画的老宅以及巷道最先引得游人驻足拍照。

当夜幕稍稍驱散夏日的炎热,白天里打卡的游客渐散,街巷中的热闹便转移到了庭院里。一场场热闹的亲友聚餐和团建活动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潮汕老厝里接续上演,与寂静的白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

2020年起,通过对空置老厝的活化,十一合村吸引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在这里生活、创作,开办风格迥异的艺术工作室;青年创业者陆续进驻,经营着乡村咖啡馆、茶舍民宿、文创小店;一些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也乘着这股“东风”,回到这里做起了小生意。

看“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十一合村里的老厝庭院

本村人芳姨和老伴满叔开的餐厅藏在十一合村的巷子里,却以其自制的当地特色潮菜和古香古色的中式农家小院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自己采购新鲜食材,自己掌勺,为食客做最正宗的时令潮菜,海鲜、粿品、卤味等应有尽有。”芳姨说,他们没有固定的菜单,接待许多家庭聚餐和团建,食客们都十分信任他们的手艺。

在芳姨的庭院里,“四大件”二八式自行车、缝纫机,藤椅、木桌等老式家具用品置于各个角落,与中式木亭相映成趣,院中的三角梅、石榴树等花草树木则是芳姨的杰作。“你要仔细看这院子,会发现每一件物品都有故事。”热情好客的芳姨说。

随着夜色渐浓,食客们散去,许多白天在城区玩乐的游客却反向而行,回到这个安静的村庄过夜。“90后”阿静便在这里租了7座老厝,打造了15间带私汤池的民宿。

阿静告诉记者,她对潮汕的老宅有特别的情结,“我从小就住在市区,每次回老家的老厝,感受到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的亲切感,与兄弟姐妹在乡间玩耍的快乐感,实在是太幸福了。”对阿静来说,住在潮汕老厝不仅是回归乡野,更是回归美好的童年。她将这家民宿命名为“不舍”,正是对难以割舍的潮汕情怀最直观的描绘。

为了让来汕头的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潮汕老厝民宿,阿静保留了老宅“下山虎”的基本结构,还针对老房子普遍存在的“光线较暗、空气不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改善。得益于连排老厝的独特优势,阿静在老厝地底下铺设水管,打造出自家民宿的特色——“泡私汤”。

在阿静的民宿里,每个房间都带独立汤池。抽起老厝的井水,通过热水系统加热,再加入姜和艾草等药浴包,住客就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泡温泉汤。“除了‘泡汤’,我们还设置了农村特色土窑、篝火、烧烤等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项目。”

据此前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十一合村有400多座老厝旧宅被升级改造,超120户特色民宿、餐饮店开放经营,集体经济收入大大增加。可以说,十一合村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菜品和各式各样的民宿,充分发挥了吃、住、游、购等乡村旅游功能,融合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方式,将老厝蝶变为网红艺术庭院,让“庭院经济”发挥到极致。

文商共融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踏入龙湖区新溪街道上三合村四合片区域,记者不经意间融入了一场即兴而起的“邻里”聚会。一群身份独特的“新村民”、企业经营者等,正围坐一起,每个人都兴奋地讲述着自己与上三合村结缘的故事,气氛热烈而亲切。

位于上三合村的星旅居是他们的“驻地”。广东潮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燕纯向记者介绍这个由一群本地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她表示,星旅居是通过整合连片潮汕老厝,改造成民宿、餐厅、书院、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等,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集观光采摘、研学活动、非遗体验、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将原本沉寂的上三合村打造成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

记者观察到,星旅居民宿的房屋保留了上世纪70年代老房子的基本架构,进行加固维护,是典型的潮汕老厝融合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而占地25亩的星旅庄园,其中10亩地为柑橘园种植区、3亩为采摘及观赏体验区、10亩为草地,草地中央还有一个2亩左右的池塘。因此,该庄园因地制宜地被开发为集采摘、野趣、亲子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看“城里的月光”如何照进乡村?

十一合村里,老厝古香古色

今年6月,龙湖区文化馆携手星旅居合作共建汕头市第三家、龙湖区第一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粤文坊”,以总分馆制运作模式免费向公众提供展览展示、观摩体验、培训讲座等特色文化艺术服务,并免费为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学校、群众团体提供文化活动场地以及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优化上三合村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馆长庄少武介绍道,“粤文坊·星旅居”以一月一期的“稻鼓市集”为特色,以“你好,非遗”系列活动为品牌,举办了乡村读书会、书画展、摄影展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农民丰收节、割水稻、田园厨房等60多场农耕体验活动。

蔡燕纯笑称自己为“乡村经理人”,作为上三合村本村人,她在建设“星旅居”项目的过程中,以托管方式租下成片老厝,帮助新老村民管理闲置院子,盘活闲置老屋和农田,同时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文艺人士来到此处创办工作室、成为“新村民”。

 “新村民”吴至录是邻里口中的“吴博士”,在外多年的他半年前决定回汕头定居,进行书、画、陶印等文艺创作。在星旅居的工作室里,吴至录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也开办书画教学公益班。他表示,在给孩子们教学互动的同时,自己也会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艺术上的突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体验。”

 在吴至录看来,对于上三合村这样的城郊乡村来说,“人”比“环境”更重要。他表示,人可以通过文化底蕴的挖掘营造游客愿意踏足的乡村环境,是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焕发独特魅力的核心动力。例如,非遗沉浸式体验馆内设专题文创艺术展示区、非遗美食体验区等区域,以文促旅吸引众多亲子游客前来体验潮汕的传统非遗。

编辑:书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