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认知调查

2024-08-01 16:58:00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论坛

重要发现:

·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在发挥核心功能方面满足了公众预期,期待国有企业在“为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供动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赋能等”等方面发挥功能。

·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满足了公众预期,期待国有企业紧扣提高价值创造、发挥党建引领、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夯实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制定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国资监管、科技创新等方面成就印象较为深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创收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是影响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调查时间:2024年2月23日—2月29日

调查样本:此次调查问卷通过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样本2575份,样本来源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县以及乡镇村。从职业类型来看,超半数受访者就职于企业,其中32.31%的受访者就职于国企,25.32%的受访者就职于民企/外企,11.38%的受访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10.76%的受访者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7.5%的受访者来自社会组织,6.41%的受访者为学生,6.32%的受访者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部署,提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民智库围绕公众如何理解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如何认识国有企业近年改革发展成效和短板不足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研究报告。

公众对国资国企核心功能的基本认知

核心功能主要指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既是新征程国有经济巩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其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聚焦增强国有企业的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等功能,有助于从全局角度和宏观层面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于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公众对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认知调查

从国有企业核心功能的发挥程度来看,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阶段国有企业在发挥核心功能方面“很好满足”(65.01%)或“基本满足”(27.42%)了公众预期,公众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要与国有企业地位作用相匹配、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相适应、与党和国家事业需要相契合,公众认为国有企业应在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增强安全支撑功能、提升创新主导功能方面强化核心功能。

第一,围绕巩固根基和结构转型,强化产业引领功能。打造适应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大力发展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推进新型产业“强筋壮骨”;也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首先,这要求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在现代产业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国企数字化转型行动,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速布局落子,“为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供动能”(63.03%),使战略性前瞻性新兴领域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其次,还要求国有企业坚决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充分发挥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勇于引领带动现代产业链,发挥好“为产业链循环畅通提供引领带动”(57.13%)的核心功能,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科研院所、各类企业形成协同共进、利益共享的发展联盟。再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生产方式、发展责任提出了系统性的变革要求,这要求国有企业“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锻造引擎”(15.69%),深入推进发电、石油、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航空等高碳排放行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围绕国家战略和公共产品,增强安全支撑功能。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布局全面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空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速提质、重要能源资源保障不断强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一方面,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具有理念、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可以通过激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发挥表率示范作用。61.94%的受访者认为国企的核心功能体现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赋能”,积极融入并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新路径;37.67%的受访者认为国企应该“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好表率”,在守好人民共同财富的同时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广泛参与我国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着基础保障性作用。58.37%的受访者认为国企应该“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托底保障”,当好服务社会、造福群众、改善民生的排头兵和先锋队;44.62%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发挥“为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有效供给”的重要作用,提供高质量的民生服务和民心工程,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围绕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提升创新主导功能。近年来,我国部分行业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瓶颈,迫切要求国有企业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领域重大科技突破、塑造大国竞争领先优势中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49.98%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体现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抓手”,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生产力发展跃迁,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37.94%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应发挥“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战略支撑”的核心功能,加大对国家亟需或紧缺的、具有较强基础支撑作用的、正向外溢效应较大领域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把关键核心技术抓在手上,关注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有效对冲化解各种外部风险,为实现关键领域的安全可控发挥重大作用。

公众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方向与目标。培育构建和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推动改革深化、激发增长动能、提升治理质量、建设一流企业。

公众对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认知调查

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程度来看,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阶段国有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很好满足”(65.24%)或“基本满足”(27.18%)了公众预期,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为较大程度的提升。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来看,国有企业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应紧扣价值创造、党建引领、公司治理、资源配置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夯实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见图2)。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是国有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国有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为完善价值创造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62.91%),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效率,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发挥党建引领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党建引领能力”(57.98%),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群众利益统一起来,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完善公司治理能力。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是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之一。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公司治理能力”(57.55%),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增强重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要求提升国资国企特别是国资央企资源配置与整合效率。受访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资源配置能力”(57.01%)、“稳链强链能力”(37.79%)和“产业引领能力”(18.17%)。这就要求国资国企特别是国资央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强化科学谋划和链式思维,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技术清单,组织上中下游企业协调布局、优势互补,推动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科技的自主创新。我国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创新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在创新引领方面有更大作为。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47.03%),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也体现为企业的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竞争,这对国有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43.22%)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形势,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挑战中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公众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与问题短板的基本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国资监管、科技创新等方面成就印象较为深刻。近年来,我国制定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资国企压实各类责任,全力推动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进展。

一是企业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一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围绕“强激励硬约束”着力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建立从“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55.26%的受访者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入章”“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等机制得到坚持和完善,有力推动了国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统一相融合,43.84%的受访者对“国企党的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印象深刻,国有企业“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推动完成公司制改制,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企业独立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更科学清晰”的改革成效令40.93%的受访者印象深刻。

二是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国资委关注资本布局、资本运作、资本收益、资本安全,突出管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职能,通过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重点、改进监管方式和优化监管导向,确保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精准到位,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加速成熟定型,58.14%的受访者对其印象深刻。近年来,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18.72%的受访者对其印象深刻。

三是企业创新发展成果更加丰硕。国有企业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新竞争优势的发展要求,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勇担“主力军”和“排头兵”,重大科技成果蓬勃涌现,57.90%的受访者对其印象深刻。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创收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是影响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影响上升,国际格局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宏观背景下,如果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硬件设备方面依赖于受制于发达国家,就难以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也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卡脖子’”(50.02%)制约企业发展;在价值创造和经营创收能力方面,一些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44.16%),亟需通过流程优化、工序升级、产品提质、管理创新等途径向高附加值延伸;面对更为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明显增多的各类风险,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够”(41.48%);在国际市场中,国有企业在效率、效益、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国际竞争力不足”(31.46%),需要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标准改造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围绕国之所需,聚焦重点攻坚,以更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长期任务,需要打好政府指引和市场推动并行、企业治理改革和机制体制改革并举、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并重的“组合拳”。

强化国有企业的功能使命

引导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对标同行业世界一流企业,通过党建引领、要素集成、技术创新、流程优化、人才培育、管理提升、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企业发展运行的效益效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水平,使国有经济主体成为能够更好适应国内国外激烈竞争市场环境的现代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促进国有企业更好承担其功能使命。

一是“围绕国之所需、服务国之大者”(37.01%),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将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践行好“姓党”“强国”“为民”的责任使命。二是聚焦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54.41%)。国有企业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围绕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进行布局部署,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同时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培育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60.00%),凝聚用好更多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创新后劲。

加强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

从制度层面观察,需要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使命任务以及“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统筹谋划调整国资国企的产业布局和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发挥制度引领、评价、考核与监管作用。

一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顶层设计。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技术前沿变化,动态调整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结构及区域布局结构,使得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企业评价考核的顶层设计。围绕“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强化考核引导机制,更好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精益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进一步深化国企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界定,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别企业的改革发展主攻方向,形成差异化改革发展路径,提升国企改革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四是提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的精度和效度。在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方面,探索建立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投资的专项考核和容错机制等,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国企更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促进各类经济主体同向发力

在践行使命责任、布局未来产业、应对风险挑战等方面,国有企业等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实现协同共进,这样既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过程中,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应当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断深化合作,形成同向发力、互促共进的局面。

一是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等方面,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应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和链长机制优势,吸引上下游各类企业取长补短互补发展,通过塑造国有企业“顶天立地”、民营企业“铺天盖地”的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提高行业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通过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数据资源联通共享等深度协同方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联合民营企业进行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打造“国民共进”相得益彰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原创技术策源地。

【执笔:刘明】

参考文献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王嘉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