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封建时代的“太子”群体

2024-09-01 06:30:51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聚焦封建时代的“太子”群体

《中华遗产》2024年8月号,月刊

最新一期《中华遗产》杂志,聚焦封建时代的“太子”这一群体。

按“家天下”的皇权运作逻辑,皇帝与太子,先是君臣、后是父子;君权在父皇,储权在太子。血缘亲情与至上权力同置于天平的两端,无疑是对人性的极端考验。如何保持平衡,可谓千载难题。拥有储权的太子,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继承者,故而太子这一群体是君主专制下皇位传承的稳定量,是古代王朝中未来政治的风向标。储权与皇权,相伴相生。那么谁能成为太子呢?立嫡长子为太子是最理想的。嫡长子继承制源于西周,《春秋公羊传》有言“立嫡以长不以贤”。这个说法,在汉代已成为立储制度的理论依据。嫡长子的身份,由其母亲的身份和其出生顺序而来,与个人能力、品德无关,嫡长子的唯一性避免了立贤而产生的纷争。然而在权力的游戏之中,“立嫡”虽是规则,但总有“立贤”的意外,这就造成了皇权交替的不稳定性。

君权与储权之间保持平衡很难,打破平衡却极为容易。储权辅助君权,却也是对君权的制衡分割乃至威胁。“猜忌”于是成为贯穿始终的主基调。君主一方面要培养储君成为合格的帝王接班人,同时又要将储权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帝制时代,一切权力集于帝王一身,而在种种大权中,以军权最为敏感也至为重要,若非帝王绝对信任之人,绝不可染指分毫。在太子的兵权问题上,历代帝王用尽了心机、尝试了各种制度,仍多以悲剧结局。最终,还是回归到2000多年前《左传》道出的最简单、质朴的道理:“国君的继承者带兵打仗,隐患大于利益,切不可行”。事实上,皇帝父子之间,或因所受教育不同,或因时代背景变化,或因认知有异,总之很难避免分歧。分歧一旦产生,就很容易为多方势力所影响,最终演变成血雨腥风。

历史上太子当上皇帝“成功就业”的幸运儿仅有一半。另一半或被废、或早逝、或死于政变、或当了亡国太子,等等。总之,皇权与储权,关系微妙复杂,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动荡,甚至是未来国家的路线与走向,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聚焦封建时代的“太子”群体》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