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和相声有何不同?喜剧如何吸引观众?来听“陈老斯”怎么说

2024-09-01 14:30:1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等喜剧类节目在网上热播,一些相声演员如阎鹤祥等人也参加了脱口秀表演。那么脱口秀和相声有什么不同?喜剧如何才能吸引观众?8月30日晚,记者在南京永熙茶楼采访了著名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陈峰宁。

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创作

当晚,陈峰宁在永熙茶楼一登台,台下立即欢呼“陈老斯”,他刚打招呼,底下一片“瘦赖,瘦赖”的欢笑声。此后,每隔一分钟,都有观众爆发出“魔性”笑声。表演结束后,观众舍不得他走,“陈老斯”又返台表演一段,才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挥手告别。

脱口秀和相声有何不同?喜剧如何吸引观众?来听“陈老斯”怎么说

陈峰宁在永熙茶楼表演

“这次表演的基本是最新作品,我所有讲的内容也都是自己写的。”陈峰宁告诉记者,创作占去他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因为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关键是作品要精彩,否则名气再大,也会被无情淘汰。

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那就是体验生活,作品必须和现代生活同步。

陈峰宁认为作品来源于生活有几种形式:一是自己亲身经历。比如平时在工作中、饭桌上与人聊天,别人漫不经心的话语、流露出来的情绪,都是创作的素材。二是从新闻上获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圈子毕竟比较窄,新闻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都是鲜活的素材,如何从铺天盖地的新闻中捕捉出有价值的内容,就看每个人的眼光了。

一些传统相声结构好、内容好,每句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但是观众不爱听,陈峰宁认为就是因为离现实太遥远。

创作一篇作品需要多长时间呢?“有时思如泉涌,写得很快,有时很慢,而且需要反复打磨,所以写一段半小时作品最快也需要一两个月。”陈峰宁说。

脱口秀和相声讲的角度不同

对于热播的脱口秀,陈峰宁平时也会看,并认为许多段子很有生活底蕴,反映的内容也非常吸引人。

脱口秀是一个人讲,形式上看起来和单口相声相似,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相声是讲一段相对比较完整的故事,或者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要有结构,结尾一定是出乎意料的,或者称为包袱结束。”陈峰宁说。

而脱口秀不一定需要完整,开头可以是“今天我突然想起来”“我今天在路上碰到一件事”“我今天心情不太好”,不需要有铺垫,如果前面的烦心事讲完了,后面可以继续说高兴的事,比如说“今天我发奖金了”,直接转折,中间往往不需要过渡。

脱口秀和相声有何不同?喜剧如何吸引观众?来听“陈老斯”怎么说

相声演员表演中

此外,不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还是群口相声,大多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讲,比如“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很不好,有人老喜欢在路上玩手机,这个玩手机非常要命……”或者“今天我在路边看到两个人在吵架”,在台上还会表演两个人吵架的场景。

而脱口秀多半可能是聊天的形式,更多的时候是讲自己的故事,或者称为“自我吐槽”。

“但二者有相同点,那就是都能反映当下的热点话题。”陈峰宁说,“为什么观众听了过瘾,因为感同身受。”

陈峰宁以讲脱口秀的李雪琴为例,比如她与妈妈之间的趣事、自己找男朋友的囧事,虽然发生在她身上,但会引起观众共鸣。年轻人可能会想:如果是我,会和妈妈怎么交流相处;父母可能会想:如果是我,这样对待子女到底对不对。一个脱口秀演员讲的故事仅是个例,观众肯定不会看。

“所以好的作品应当具有普遍的意义。”陈峰宁总结说。

相声良性发展在于不断涌现新人

陈峰宁认为相声市场的良性发展,在于不断涌现新人、新作品。每个人能量都是有限的,到达巅峰以后,可能很难再创作出优秀作品,那就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他透露,目前带了七八个徒弟,年龄都在40岁以下,希望他们都能成为相声重要的后备力量。当然,从目前来看,全职讲相声还很难养家糊口,大多是白天有自己的工作,业余时间学习相声。

“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好,因为能够更好地让你体验生活。”陈峰宁认为接触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社会当中去,不是俯瞰,也不是仰望,而是平视,和群众打成一片,有份工作恰好符合这个要求。

脱口秀有开放麦,即与正式演出现场不同,更偏向于提供一个练习、打磨段子的场所。相声也有,比如每周二晚上,在开心茶馆就提供了给爱好者讲相声的机会,观众可以免费去听。

“这样的平台对锻炼年轻人帮助很大,在台下反复练习多次也不如到舞台上讲一次。”陈峰宁说。

脱口秀和相声有何不同?喜剧如何吸引观众?来听“陈老斯”怎么说

相声演员表演中

对于年轻人的创作,陈峰宁还建议融入地方特色。他认为相声就像菜肴,有淮扬菜、鲁菜、川菜等,既然在南京说相声,应该能体现南京的地域文化。比如他自己在相声中就会讲南京话,观众每听到他讲“犯嫌”“假嘛假嘛”“五二歹鬼”“黑漆麻乌”等词往往鼓掌更加热烈。即使他到外地表演,台下也会大声欢呼“莱斯”。观众为什么见面就喊“陈老斯”,以及他的口头禅“瘦赖”,就是因为这些打上南京烙印的词汇让人倍感亲切。

“扎根于本土文化,创作出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陈峰宁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文/摄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今日热搜